|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中继技术的背景 | 第10页 |
| ·中继技术的应用 | 第10-12页 |
| ·固定无线中继的优势 | 第12-13页 |
| ·论文安排及主要研究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中继技术概述 | 第15-28页 |
| ·中继技术背景 | 第15-16页 |
| ·中继技术分类 | 第16-21页 |
| ·按照转发机制分类 | 第16-17页 |
| ·依照工作方式分类 | 第17-19页 |
| ·基于协议栈的中继分类 | 第19-21页 |
| ·中继技术的应用场景 | 第21-25页 |
| ·广域覆盖 | 第22页 |
| ·城市覆盖 | 第22-24页 |
| ·室内覆盖 | 第24页 |
| ·高速覆盖 | 第24页 |
| ·紧急覆盖 | 第24-25页 |
| ·骨干网覆盖 | 第25页 |
| ·中继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LTE系统中的TYPE Ⅱ中继 | 第28-36页 |
| ·背景介绍 | 第28页 |
| ·中继的协议层划分 | 第28-30页 |
| ·层1中继 | 第28页 |
| ·层2中继 | 第28-29页 |
| ·层3中继 | 第29页 |
| ·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功能细分 | 第29-30页 |
| ·TYPE Ⅰ和TYPE Ⅱ中继 | 第30-32页 |
| ·Type Ⅱ中继分析 | 第31-32页 |
| ·TYPE Ⅱ中继应用场景 | 第32-33页 |
| ·消除覆盖盲点 | 第32页 |
| ·扩大室内覆盖 | 第32页 |
| ·增强高层建筑覆盖 | 第32页 |
| ·大型热点区域 | 第32页 |
| ·校园环境 | 第32页 |
| ·隧道/桥梁/剧场 | 第32-33页 |
| ·协作的TYPEⅡ中继系统设计 | 第33-35页 |
| ·协作的Type Ⅱ中继技术中基站和中继节点的协调 | 第33-34页 |
| ·协作Type Ⅱ中继的下行接入控制 | 第34-35页 |
| ·TYPE Ⅱ中继面临的挑战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一般性时隙比例中继协议的分集复用折衷分析 | 第36-53页 |
| ·分集-复用折衷定义 | 第36-37页 |
| ·不等长时隙分配中继协议模型 | 第37页 |
| ·解码转发中继协议DMT分析 | 第37-45页 |
| ·Selective Decode-and-Forward(SDF)协议 | 第37-42页 |
| ·Incremental Decode-and-Forward(IDF)协议 | 第42-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放大转发中继协议DMT分析 | 第45-53页 |
| ·Amplify-and-Forward(AF)协议 | 第45-49页 |
| ·Selecti ve Amplify-and-Forward(SAF)协议 | 第49-50页 |
| ·Incremental Amplify-and-Forward(IAF)协议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节点复杂度受限的无线中继网络容量 | 第53-68页 |
| ·单个中继节点复杂度受限 | 第53-61页 |
| ·嵌入式广播码字的马尔可夫编码方案 | 第53-54页 |
| ·速率受限中继信道的速率割集上限 | 第54-55页 |
| ·译码转发模式 | 第55-56页 |
| ·放大转发模式 | 第56-57页 |
| ·混合转发模式 | 第57-59页 |
| ·估计转发模式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多中继网络节点复杂度受限的总结 | 第61-68页 |
| ·系统模型 | 第61-62页 |
| ·两中继离散无记忆信道的可达速率 | 第62页 |
| ·两中继高斯中继信道的可达速率 | 第62-65页 |
| ·多中继信道的可达速率研究 | 第65-6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 缩略语表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