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6页 |
| 1 引言 | 第16-32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21页 |
| ·国际背景 | 第16-18页 |
| ·国内背景 | 第18-20页 |
| ·黑龙江省农业背景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9页 |
| ·土壤有机碳 | 第21-24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 | 第24-25页 |
| ·农业生态系统物流分室模型 | 第25-27页 |
| ·稻田甲烷排放 | 第27-28页 |
| ·畜牧业的碳排放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3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3页 |
| ·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 | 第32-33页 |
| ·依安县依龙镇丰林村 | 第33页 |
| ·依安县中心镇兴胜村 | 第33页 |
| ·拜泉县龙泉镇同乐村 | 第33页 |
| ·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43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34页 |
| ·试验分析法 | 第34页 |
| ·模型计算法 | 第34-4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101页 |
| ·四个村域农业发展模式比较 | 第43-44页 |
| ·新庄村的有机农业模式 | 第43页 |
| ·兴胜村的高效专业生产模式 | 第43页 |
| ·同乐村的传统农业模式 | 第43页 |
| ·丰林村的循环农业模式 | 第43-44页 |
| ·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分析 | 第44-62页 |
| ·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的估算 | 第44-49页 |
| ·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的估算 | 第49-55页 |
| ·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固定量的估算 | 第55-58页 |
| ·转移出村域农业生态系统外的碳量估算 | 第58-59页 |
| ·村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分析 | 第59-60页 |
| ·四个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分析 | 第60-62页 |
| ·基于物流分室模型的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62-78页 |
| ·新庄村物流分室模型 | 第62-67页 |
| ·兴胜村物流分室模型 | 第67-70页 |
| ·同乐村物流分室模型 | 第70-73页 |
| ·丰林村物流分室模型 | 第73-78页 |
| ·基于村域模式分析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 | 第78-81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 | 第78-80页 |
| ·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 | 第80-81页 |
| ·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经济效益估算 | 第81-88页 |
| ·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估算 | 第81-85页 |
| ·黑龙江省畜禽养殖碳排放估算 | 第85-86页 |
| ·农村人口呼吸产生的碳排放 | 第86-87页 |
| ·农村生活用能产生的碳排放 | 第87页 |
| ·耕地土壤呼吸产生的碳排放 | 第87-88页 |
| ·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经济效益 | 第88页 |
| ·黑龙江省农业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固定对策研究 | 第88-101页 |
| ·黑龙江省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固定影响因素分析 | 第88-90页 |
| ·黑龙江省农业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固定潜力分析 | 第90-91页 |
|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对策 | 第91-101页 |
| 4 讨论 | 第101-106页 |
| ·创新点 | 第101页 |
| ·讨论 | 第101-104页 |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4-106页 |
| 5 结论 | 第106-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