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桥墩开裂刚度理论与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国内外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弯刚度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 ·国内钢筋混凝土偏压构件抗弯刚度的研究 | 第12-15页 |
| ·国外钢筋混凝土桥墩等效刚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双筋矩形混凝土桥墩开裂抗弯刚度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桥墩受力开裂后中性轴分布情况分析 | 第21-24页 |
| ·无轴压受弯墩柱构件中性轴分布 | 第22-23页 |
| ·有轴压时的压弯墩柱构件中性轴分布 | 第23-24页 |
| ·“三段式”中性轴划分及其刚度计算 | 第24-28页 |
| ·“三段式”中性轴划分 | 第24-26页 |
| ·对各段截面抗弯刚度的计算 | 第26-28页 |
| ·弹性范围内各段抗弯刚度的分析讨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截面刚度划分与中性轴划分之比较 | 第30-35页 |
| ·中性轴与截面抗弯刚度的关系 | 第30-31页 |
| ·“三段式”截面刚度划分与中性轴划分之比较 | 第31-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外力弯矩的组成及其沿墩高分布特性分析 | 第35-40页 |
| ·墩顶水平力产生的弯矩分布 | 第35页 |
| ·轴压力产生的附加弯矩分布 | 第35-38页 |
| ·形心轴偏移分析 | 第36-37页 |
| ·轴压力附加弯矩 | 第37-38页 |
| ·外力弯矩组成分析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墩柱弯曲位移及整体刚度计算 | 第40-55页 |
| ·墩柱弯曲位移及整体刚度计算原理 | 第40-44页 |
| ·墩柱弯曲位移计算原理 | 第40-42页 |
| ·墩柱弯曲位移计算程序介绍 | 第42-43页 |
| ·墩柱整体刚度求解方法 | 第43-44页 |
| ·算例 | 第44-48页 |
| ·本文理论与相关软件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 | 第48-54页 |
| ·相关软件的介绍 | 第49-51页 |
| ·墩柱整体抗弯刚度变化的比较 | 第51-53页 |
| ·墩底截面抗弯刚度变化的比较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P-Δ效应的考虑 | 第55-62页 |
| ·P-Δ效应理论 | 第55-58页 |
| ·本论文对 P-Δ效应的考虑 | 第58-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七章 墩柱开裂抗弯刚度试验研究 | 第62-89页 |
| ·引言 | 第62-63页 |
| ·试验描述 | 第63-76页 |
| ·试验概述 | 第63-65页 |
| ·试件材料特性 | 第65-67页 |
| ·试件模型制作过程描述 | 第67-70页 |
| ·加载及测试仪器 | 第70-72页 |
| ·试验装置 | 第72-73页 |
| ·外力加载方法 | 第73-75页 |
| ·试验加载步骤 | 第75-76页 |
| ·试验现象及测试数据计算原理 | 第76-82页 |
| ·试验现象描述 | 第76-77页 |
| ·墩身截面中性轴位置计算 | 第77-78页 |
| ·墩身位移计算 | 第78-80页 |
| ·墩身曲率计算 | 第80-82页 |
| ·试验与理论数据对比分析 | 第82-88页 |
| ·墩身截面中性轴分布 | 第82-84页 |
| ·墩柱整体抗弯刚度变化 | 第84-86页 |
| ·墩底截面抗弯刚度变化 | 第86-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 ·结论 | 第89页 |
| ·展望 | 第89-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附录 A UCFyber 截面弯矩-曲率分析报告 | 第94-95页 |
| 附录 B 试验模型构造及配筋详图 | 第95-96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