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以新疆乌鲁木齐暴乱事件为例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8页
1 绪论第8-12页
   ·课题学术意义第8页
   ·课题实用意义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研究目的第11-12页
2 中德关系第12-23页
   ·中德历史关系回顾(1911 年-1941 年)第12-17页
     ·早期中德关系第12-13页
     ·1930 年代的中德合作第13-14页
     ·1937 年至1938 年:德国调停中日战争的努力第14-17页
     ·1938 年至1941 年:中德合作的终结第17页
   ·当代中德关系第17-23页
     ·中德政治关系第17-20页
     ·中德经贸关系第20-21页
     ·科技、文化和教育交流及军事交往等第21-23页
3 中国在德国媒体中的负面形象第23-29页
   ·德国媒体现状第23-24页
   ·中国在德国媒体中的负面形象第24-29页
4 德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乌鲁木齐暴力事件第29-41页
   ·事件回顾第29-31页
   ·德国媒体的报道第31-41页
     ·“乌鲁木齐”的德语翻译第33-34页
     ·“新疆”的称谓,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第34-35页
     ·“汉族人”与“中国人”的混淆第35-36页
     ·关于热比娅第36-38页
     ·无视生命的“暴力报道”第38-39页
     ·“饱受压迫”的维吾尔人和“暴戾恣睢”的中国政府第39-41页
5 德国媒体“误读”中国原因分析第41-51页
   ·国家文化层面第42-45页
   ·亚文化层面,即媒体文化层面第45-48页
   ·个体因素层面第48-51页
6 总结与建议第51-54页
7 本文的不足及改进措施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都市报的品牌塑造研究
下一篇: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