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一.祖国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 第13-23页 |
1. 病名溯源 | 第13-14页 |
·秦汉时期 | 第13页 |
·晋隋唐宋金元时期 | 第13页 |
·明清时期 | 第13-14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4-17页 |
·感受外邪 | 第14-15页 |
·饮食不节 | 第15页 |
·情志失调 | 第15-16页 |
·脾气虚弱 | 第16页 |
·劳倦内伤 | 第16-17页 |
3. 辨证分型 | 第17-18页 |
4. 治则治法 | 第18-19页 |
·秦汉时期 | 第18页 |
·晋隋唐宋金元时期 | 第18-19页 |
·明清时期 | 第19页 |
5. 治疗方法 | 第19-22页 |
·方药治疗 | 第19-21页 |
·针灸治疗 | 第21-22页 |
6. 预后及调理 | 第22-23页 |
二.现代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 第23-25页 |
1. 概念 | 第23页 |
2. 病因病机 | 第23-24页 |
·渗出性腹泻 | 第23页 |
·分泌性腹泻 | 第23页 |
·渗透压性腹泻 | 第23-24页 |
·吸性紊乱性腹泻 | 第24页 |
·肠运动功能紊乱性腹泻 | 第24页 |
3. 治疗方法 | 第24页 |
·针对病因治疗 | 第24页 |
·对症治疗 | 第24页 |
4. 饮食调护 | 第24-25页 |
三.艾灸的作用 | 第25页 |
四.艾灸治疗泄泻的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1. 艾灸在治疗一般泄泻中的应用 | 第26页 |
·单用艾灸治疗 | 第26页 |
·艾灸配合其他疗法 | 第26页 |
2. 艾灸在治疗婴幼儿泄泻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单用艾灸治疗 | 第26-27页 |
·艾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 第27页 |
·艾灸配合其他方法 | 第27-28页 |
3. 艾灸在治疗其他病并发症泄泻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单用艾灸治疗 | 第28页 |
·艾灸配合中药治疗 | 第28-29页 |
4. 结语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0-4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0-34页 |
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0页 |
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0-31页 |
3.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4.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5. 病例的剔除脱落标准 | 第31-32页 |
6. 症状计分量化标准 | 第32-33页 |
7.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3页 |
8. 试验设计及观察指标 | 第33-34页 |
9. 治疗方法 | 第34页 |
10.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34-41页 |
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34页 |
2. 试验前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 第34-37页 |
3. 疗效分析 | 第37-41页 |
·艾灸组动态积分比较及舌苔、脉象治疗前后比较 | 第37-38页 |
·中药组中医证候疗程中的积分与疗前比较 | 第38页 |
·治疗后艾灸组和中药组疗效比较 | 第38-41页 |
四.讨论 | 第41-44页 |
1. 取穴依据 | 第41-42页 |
2. 艾灸和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脾胃虚弱型泄泻皆有良好疗效 | 第42页 |
3. 艾灸治疗慢性脾胃虚弱型泄泻具有起效快的优势 | 第42-43页 |
4. 艾灸治疗慢性脾胃虚弱型泄泻的最佳疗效时间为半月 | 第43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文献综述 艾灸治疗泄泻临床选穴规律探讨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