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针灸双向调节作用 | 第11-12页 |
·双向调节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中医理论基础——以平为期 | 第11页 |
·西医理论基础——自稳态 | 第11-12页 |
3. 慢传输便秘常用治疗手段 | 第12-18页 |
·西药口服药 | 第12-14页 |
·促动力剂 | 第12-13页 |
·渗透性泻剂 | 第13页 |
·容积性泻剂 | 第13页 |
·刺激性泻剂 | 第13页 |
·润滑性泻剂 | 第13页 |
·微生态制剂 | 第13-14页 |
·生物反馈治疗 | 第14页 |
·手术治疗 | 第14页 |
·针灸治疗 | 第14-17页 |
·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针灸治疗STC的优势 | 第15-17页 |
·针灸联合其他疗法 | 第17-18页 |
4. 针对不同病种的针药结合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针药结合的优势 | 第18-19页 |
·提高有效率 | 第18页 |
·缩短起效时间 | 第18页 |
·减少药物用量 | 第18页 |
·降低药物副作用 | 第18-19页 |
·延缓疾病进程 | 第19页 |
·对针药结合的认识 | 第19-20页 |
5. 结肠的动力学与电生理学 | 第20-25页 |
·结肠的运动形式 | 第20-21页 |
·根据生理解剖分类 | 第20页 |
·根据收缩波的时间和幅度分类 | 第20-21页 |
·胃肠平滑肌的舒缩运动 | 第21页 |
·胃肠平滑肌的电活动 | 第21-22页 |
·静息膜电位 | 第22页 |
·慢波电位 | 第22页 |
·动作电位 | 第22页 |
·电活动与舒缩活动的关系 | 第22-23页 |
·结肠平滑肌电活动与STC | 第23-25页 |
·结肠平滑肌电活动在研究STC中的意义 | 第23-24页 |
·结肠平滑肌电活动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5-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动物 | 第25页 |
·药物 | 第25页 |
·仪器 | 第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1页 |
·分组情况 | 第25-26页 |
·饲养方式 | 第26页 |
·STC大鼠模型的复制 | 第26-27页 |
·STC模型大鼠筛选方法 | 第27页 |
·治疗前各组间比较 | 第27-28页 |
·治疗方法 | 第28-29页 |
·针刺组 | 第28-29页 |
·药物组 | 第29页 |
·针刺结合药物组 | 第29页 |
·疗效评定指标 | 第29-31页 |
·首粒黑便排出时间 | 第29页 |
·结肠肌电慢波活动 | 第29-31页 |
·电极的制作 | 第29-30页 |
·电极的植入 | 第30-31页 |
·仪器的参数设定 | 第31页 |
·结肠肌电慢波活动参数分析 | 第31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1页 |
3. 结果 | 第31-37页 |
·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 | 第31-33页 |
·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比较 | 第31-32页 |
·结肠肌电慢波频率、振幅比较 | 第32-33页 |
·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正常组比较 | 第33-35页 |
·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比较 | 第33-34页 |
·结肠肌电慢波频率、振幅比较 | 第34-35页 |
·各治疗组之间比较 | 第35-37页 |
·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比较 | 第35页 |
·结肠肌电慢波频率、振幅比较 | 第35-37页 |
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8-43页 |
1. 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38-41页 |
·非药物法 | 第38页 |
·药物法 | 第38-39页 |
·复方苯乙哌啶 | 第38-39页 |
·吗啡 | 第39页 |
·大黄、酚酞(果导片) | 第39页 |
·关于大黄给药方式 | 第39-40页 |
·关于"泻剂结肠" | 第40-41页 |
2. 电极植入方法的选择 | 第41页 |
3. 西沙必利的作用机制和不足 | 第41-42页 |
4.针刺、针药结合的效应特点和优势 | 第42-43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3-44页 |
1. STC大鼠结肠肌电慢波呈双向改变 | 第43页 |
2. 针刺、西沙必利、针刺结合西沙必利对结肠传输功能都有所改善 | 第43页 |
3. 针刺具有双向调整作用 | 第43-44页 |
第五部分 展望 | 第44-45页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