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的设计推动--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芬兰设计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导论 | 第9-17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5. 基本文献准备 | 第15页 |
| 6. 基本结构 | 第15-17页 |
| 上篇:国家形象的设计推动 | 第17-39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1· 设计与国家理想融合的序幕 | 第17-25页 |
| 1·1 地理而非政治意义上的芬兰 | 第17-19页 |
| 1·2 1900年巴黎世博会芬兰馆 | 第19-21页 |
| 1·3 到底哪种风格代表芬兰文化? | 第21-25页 |
| 2· 设计外交家——奥洛夫·古梅鲁斯 | 第25-29页 |
| 2·1 三年展的幕后公关 | 第25-27页 |
| 2·2 身份决定立场 | 第27-29页 |
| 3· 废墟上的"黄金时代" | 第29-39页 |
| 3·1 战争遗留的诟病 | 第29-30页 |
| 3·2 展览塑造国家形象 | 第30-37页 |
| 3·3 小结 | 第37-39页 |
| 下篇:国家竞争力的设计推动 | 第39-55页 |
| 4. 政策制定背景 | 第39-42页 |
| 4·1 芬兰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产业转型 | 第39-40页 |
| 4·2 政策的形成 | 第40-42页 |
| 5. 解读芬兰的设计国策《设计2005》 | 第42-55页 |
| 5·1 明确的政府职能 | 第43页 |
| 5·2 "动态"的设计政策 | 第43-44页 |
| 5·3 设计协会确保国家设计推动的专业性 | 第44-46页 |
| 5·4 提高企业竞争力 | 第46-49页 |
| 5·5 大学的"第三项任务" | 第49-51页 |
| 5·6 芬兰设计政策评述 | 第51-53页 |
| ·《设计2005》之后的芬兰设计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 第61-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