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6页 |
上编 理论视界——20世纪90年代小说研究的理论入思 | 第26-82页 |
第一章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话语范式反思 | 第26-38页 |
第一节 现代性祛魅与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审美现代性的价值"赋魅"与现代性文学话语范式的确立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话语范式反思 | 第33-38页 |
第二章 审美主义式微与泛审美文化的勃兴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审美主义的理论辨析与文化价值的考察 | 第39-44页 |
第二节 泛审美文化勃兴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价值转型 | 第44-48页 |
第三章 文学"终结"论的文化溯源与理论重思 | 第48-58页 |
第一节 文化嬗变与文学"终结"论话语的出场 | 第49-53页 |
第二节 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边缘化及其理论反思 | 第53-58页 |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消费主义文化转型 | 第58-71页 |
第一节 90年代大陆消费主义的发生及其原因探析 | 第58-64页 |
第二节 90年代"文学场"的文化转型及其具体表征 | 第64-67页 |
第三节 90年代文学"边缘"论的话语播撒及其文化反思 | 第67-71页 |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文化知识场域的价值分野 | 第71-82页 |
第一节 90年代中国大陆的后现代话语论争 | 第71-75页 |
第二节 90年代的审美文化论争与审美价值转型 | 第75-79页 |
第三节 90年代文化知识分子的价值分野 | 第79-82页 |
下编 祛魅还俗——消费主义文化镜像中的90年代小说 | 第82-184页 |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诗学生成与文化反思 | 第83-94页 |
第一节 90年代"个人化写作"的话语播撒和诗学意义重估 | 第84-88页 |
第二节 "个人化写作"的文学史溯源及其在90年代的叙事表征 | 第88-91页 |
第三节 文化谱系的嬗变与"个人化写作"的诗学生成 | 第91-94页 |
第七章 "王朔现象"与90年代小说叙事的世俗化立场 | 第94-107页 |
第一节 世俗化写作立场的确立——王朔的文学观 | 第95-98页 |
第二节 王朔小说书写的文化意义阐释 | 第98-107页 |
第八章 新写实小说"祛魅"化书写的文化观照 | 第107-120页 |
第一节 现代性压抑状态下的文化焦虑与话语宣泄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价值暧昧与理性缺席状态下的非主体性倾向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对日常生活世俗化、消费化与欲望化的无奈认同 | 第116-120页 |
第九章 先锋作家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流变的文化反思 | 第120-141页 |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兴起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从余华、格非与北村的创作转型反思"先锋"文学的式微 | 第123-136页 |
第三节 从文化理论视角反思90年代的先锋式微 | 第136-141页 |
第十章 "晚生代"小说叙事的价值迷惘与文化突围 | 第141-161页 |
第一节 "晚生代"的文化命名及其创作的总体性评述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晚生代"欲望化叙事的文本观照与文化审视 | 第145-156页 |
第三节 "晚生代"小说叙事的价值迷惘与文化突围 | 第156-161页 |
第十一章 消费主义文化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 | 第161-184页 |
第一节 90年代城市文学的兴起及其总体性观照 | 第161-166页 |
第二节 城市消费主义文化镜像的审美呈现及其文化反思 | 第166-175页 |
第三节 90年代城市小说的主题学反思及其城市病理学诊断 | 第175-184页 |
结语 消费主义时代"诗人"何为,批评何为? | 第184-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8页 |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98-199页 |
后记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