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运感区为主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一、传统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 第9-17页 |
(一) 小儿遗尿的中医理论 | 第9-10页 |
(二) 中医对于小儿遗尿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12页 |
(三) 中医对小儿遗尿症的治疗 | 第12-17页 |
二、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 第17-28页 |
(一) 小儿膀胱括约肌解剖和神经支配 | 第17-18页 |
(二) 正常小儿排尿控制发育和进展 | 第18-19页 |
(三) 遗尿的生理病理 | 第19-20页 |
(四) 病因病机 | 第20-23页 |
(五) 小儿遗尿目前治疗状况 | 第23-28页 |
临床研究 | 第28-3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8-30页 |
(一) 一般资料 | 第28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三) 中医辩证分型 | 第29页 |
(四)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9页 |
(五)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9-30页 |
(六) 病例脱落标准 | 第3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0页 |
(一) 统计学处理 | 第30页 |
(二) 病例分组 | 第30页 |
三、治疗方法 | 第30-32页 |
(一) 治疗组 | 第30-31页 |
(二) 对照组 | 第31-32页 |
四、观察指标 | 第32-33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33-35页 |
讨论 | 第35-39页 |
一、选穴依据 | 第35-36页 |
二、小儿遗尿的现代理论 | 第36-37页 |
三、治疗模式的选择依据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个人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