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社会生成维度问题的思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其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 第20-31页 |
·科技创新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第20-24页 |
·创新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科技创新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2页 |
·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 | 第22-24页 |
·科技创新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熊彼特的技术创新思想 | 第24页 |
·曼斯菲尔德技术创新理论 | 第24-25页 |
·斯通曼的技术扩散模式论与新扩散模式论 | 第25-26页 |
·阿奇舒勒的TRIZ 理论 | 第26-27页 |
·科技创新的哲学依据 | 第27-30页 |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科技是生产力” | 第27-28页 |
·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科技发展观 | 第28-30页 |
·海德格尔的技术论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国外科技创新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31-39页 |
·国际上几个发达国家的政策比较 | 第31-37页 |
·美国科技创新的新举措 | 第31-32页 |
·英国技术创新的新理念 | 第32-34页 |
·法国科技创新的新意识 | 第34-35页 |
·日本科技创新的新超越 | 第35-36页 |
·韩国科技创新的新起点 | 第36-37页 |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科技创新的社会主体维度的思考 | 第39-48页 |
·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与科技创新 | 第39-44页 |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 第39-41页 |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直接主体 | 第41-42页 |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 | 第42-44页 |
·科技创新的其它社会支持再思考 | 第44-46页 |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导向 | 第44-46页 |
·全社会增强创新教育思想观念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科技创新的社会客体维度的思考 | 第48-55页 |
·科技创新的客体与科技创新 | 第48-50页 |
·技术创新的组织改进 | 第48-49页 |
·新产品的研发 | 第49页 |
·新方法的运用 | 第49-50页 |
·开辟一种新市场 | 第50页 |
·创造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 | 第50页 |
·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 | 第50-52页 |
·创新文化具有复杂的系统性 | 第50-51页 |
·一种良好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 | 第51-52页 |
·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与导向 | 第52-54页 |
·构筑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持 | 第52页 |
·加强科技创新的导向与规范化 | 第52-53页 |
·中介组织的作用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