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技术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 第18-25页 |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理论 | 第19-23页 |
·环境"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21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1-22页 |
·"公地悲剧"理论 | 第22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3页 |
·环境权理论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3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25-32页 |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现状 | 第25-29页 |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监督体制 | 第25-26页 |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组织系统 | 第26-27页 |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体意识 | 第27-29页 |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第29-31页 |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识薄弱 | 第29-30页 |
·法制不够健全 | 第30页 |
·环保组织的力量比较薄弱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实证分析—以哈尔滨样本为例 | 第32-45页 |
·调查背景 | 第32页 |
·研究设计 | 第32-33页 |
·调查对象 | 第32页 |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分析工具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41页 |
·样本概况 | 第33-34页 |
·环境知识程度 | 第34-36页 |
·环境满意度 | 第36页 |
·环保参与程度 | 第36-37页 |
·环保参与渠道 | 第37-39页 |
·环保的主要责任方 | 第39-40页 |
·国家有关政策执行情况 | 第40-41页 |
·调查问卷中体现出的积极方面 | 第41-42页 |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意识较强 | 第41页 |
·公众是环境问题主要责任者 | 第41-42页 |
·公众对于国家环境政策的执行力较强 | 第42页 |
·调查问卷中凸显的问题 | 第42-44页 |
·公众参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 | 第42-43页 |
·NGO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的影响力有限 | 第43页 |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不畅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5 解决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问题的措施及思考 | 第45-54页 |
·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识 | 第45-46页 |
·重视幼儿的环境教育 | 第45页 |
·进一步强化中小学环境教育 | 第45页 |
·加强高等环境教育 | 第45-46页 |
·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降低公众参与成本 | 第46-48页 |
·明确公众的环境诉权,确定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 | 第46-47页 |
·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和建议权,建立公众表达机制 | 第47页 |
·加强行政手段,切实保障公众的参与权 | 第47-48页 |
·明确公众参与的途径、拓宽参与渠道 | 第48-49页 |
·明确公众参与的途径 | 第48页 |
·完善环境保护听证制度 | 第48-49页 |
·运用媒体宣传来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 | 第49页 |
·大力发展环保NGO组织 | 第49-53页 |
·加大政府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支持力度 | 第50-51页 |
·加强非政府环保组织自身建设,提高社会影响力 | 第51-52页 |
·借鉴西方经验,促进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合作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