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几个基本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志愿者 | 第8页 |
·志愿组织 | 第8-9页 |
·志愿服务 | 第9页 |
·志愿精神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志愿精神的理论渊源 | 第15-23页 |
·西方志愿精神兴起的思想基础 | 第15-17页 |
·世俗传统慈善观念 | 第15-16页 |
·基督教博爱精神 | 第16-17页 |
·乡镇精神 | 第17页 |
·我国志愿精神的传统文化理论根基 | 第17-20页 |
·儒家仁者爱人理论 | 第17-18页 |
·墨家兼爱非攻学说 | 第18-19页 |
·道教积德行善观念 | 第19页 |
·佛教慈悲为怀思想 | 第19-20页 |
·我国的大学生志愿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 第20-23页 |
·"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 | 第20-21页 |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第21页 |
·和谐社会的要求 | 第21-22页 |
·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体现及其经验分析 | 第23-34页 |
·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经验分析 | 第23-28页 |
·美国、墨西哥、日本等国的志愿服务及其体现的志愿精神 | 第23-26页 |
·国外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成功经验 | 第26-28页 |
·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所体现的志愿精神 | 第28-34页 |
·北京奥运会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积极影响 | 第28-31页 |
·汶川地震大学生志愿服务及其教训 | 第31-32页 |
·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启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34-38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培育氛围缺乏 | 第34页 |
·培育机制不全 | 第34-35页 |
·培育途径单一 | 第35页 |
·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组织管理不力 | 第35-36页 |
·保障机制不健全 | 第36-37页 |
·社会支持乏力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原则、内容及方法 | 第38-46页 |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原则 | 第38-40页 |
·自愿性原则 | 第38页 |
·普及化原则 | 第38-39页 |
·因材施教原则 | 第39页 |
·结合实践原则 | 第39页 |
·创新原则 | 第39-40页 |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 | 第40-42页 |
·志愿精神的价值体系 | 第40页 |
·志愿精神的几大要素 | 第40-41页 |
·社会责任感 | 第41-42页 |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42-46页 |
·营造良好的培育氛围 | 第42页 |
·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 第42-43页 |
·与重大事件的宣传教育相结合 | 第43页 |
·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 第43页 |
·搭建社会支持平台 | 第43-44页 |
·完善社会激励机制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