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绪论 | 第16-27页 |
第一章 跨文体研究 | 第27-85页 |
第一节 沈从文对传统小说写法的反思 | 第27-39页 |
一、五四之后占主体地位的小说观念 | 第27-30页 |
二、沈从文的小说观 | 第30-34页 |
三、沈从文小说观的渊源 | 第34-39页 |
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的"诗化":"注入一种诗的抒情" | 第39-53页 |
一、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诗化 | 第40-48页 |
二、沈从文其它题材小说的诗化 | 第48-53页 |
第三节 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更近于小品散文" | 第53-65页 |
一、沈从文早期小说的散文化及评价 | 第53-62页 |
二、沈从文成熟期小说的散文化 | 第62-65页 |
第四节 沈从文小说的"戏剧化" | 第65-73页 |
一、"莎士比亚"戏剧化小说 | 第65-69页 |
二、"三一律"戏剧特征小说 | 第69-72页 |
三、小说中出现戏剧才有的科白 | 第72-73页 |
第五节 沈从文多种文体综合写作 | 第73-85页 |
一、沈从文小说多种文体综合 | 第73-80页 |
二、沈从文散文传记与小说的文体综合 | 第80-85页 |
第二章 人物创作研究 | 第85-217页 |
第一节 "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如实书写 | 第85-123页 |
一、士兵与农民的"更有人性"书写 | 第86-92页 |
二、社会底层民众的"更有人性"书写 | 第92-96页 |
三、下层官僚的"更有人性"书写 | 第96-97页 |
四、湘西不同时代性爱方式的"更有人性"书写 | 第97-104页 |
五、都市情欲的"更有人性"书写 | 第104-116页 |
六、《月下小景》佛经改编故事的"更有人性"书写 | 第116-118页 |
七、《边城》的"更有人性"书写 | 第118-123页 |
第二节 "情感发炎"的过程记录:深达人物潜意识 | 第123-157页 |
一、沈从文对弗洛伊德等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接受 | 第123-127页 |
二、沈从文以弗洛伊德理论解释文艺创作 | 第127-129页 |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人物变态行为 | 第129-132页 |
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沈从文三类题材小说人物创作的不同表现作用 | 第132-157页 |
第三节 "始终能保留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 | 第157-196页 |
一、人物心性天然素朴 | 第160-174页 |
二、人物与环境背景融为一体 | 第174-184页 |
三、现实中人物行为表现是琐碎而散漫的,描写也是琐碎而散漫,保留高度的原生态性 | 第184-196页 |
第四节 深谙艺术辩证法:超越艺术常规"从反面写" | 第196-217页 |
一、在典型化与类型化的辩证关系中注重类型化在人物描写中的作用 | 第197-207页 |
二、重点描写琐碎小事,重大紧要的事件反而一笔带过 | 第207-210页 |
三、"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表现的" | 第210-217页 |
第三章 叙事艺术研究 | 第217-317页 |
第一节 叙事艺术研究的回顾 | 第217-221页 |
第二节 叙事视角研究 | 第221-262页 |
一、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艺术特征、缺失及转变 | 第223-238页 |
二、叙述的"有我"与"无我" | 第238-242页 |
三、故事的"讲述" | 第242-253页 |
四、叙事主体"我"的退隐(人物叙事,全知叙事) | 第253-262页 |
第三节 叙事态度研究 | 第262-272页 |
一、童真叙事 | 第262-265页 |
二、客观叙事 | 第265-272页 |
第四节 叙事结构研究 | 第272-302页 |
一、随笔化与散漫化 | 第272-281页 |
二、小说的开头 | 第281-288页 |
三、散化的结构与情节的突转 | 第288-299页 |
四、平铺直叙与内在张力 | 第299-302页 |
第五节 叙事时间研究 | 第302-317页 |
一、叙事时间的放任自流与精巧安排 | 第302-308页 |
二、叙事速度与生活的"常"与"变" | 第308-311页 |
三、叙事频率:单一叙事与反复叙事 | 第311-317页 |
第四章 湘西乌托邦理想化构建研究 | 第317-391页 |
第一节 古典希腊理想化与湘西乌托邦想象 | 第317-320页 |
第二节 苗族"光荣时代"的浪漫书写 | 第320-326页 |
第三节 湘西边地古朴优美健康人生形式的理想化描绘… | 第326-338页 |
一、老湘西儿子"优美崇高风度"的理想化展现 | 第327-332页 |
二、湘西小儿女优美健康自然性爱的理想化抒写 | 第332-338页 |
第四节 《边城》:人类乐园的理想化构建及悲剧表现 | 第338-360页 |
一、《边城》:人类乐园的理想化构建 | 第338-349页 |
二、《边城》的悲剧表现:社会悲剧与命运悲剧 | 第349-360页 |
第五节 牧歌情调的取得及先锋表现 | 第360-391页 |
一、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为其牧歌情调取得的自然基础 | 第363-369页 |
二、原始古朴的乡村生活为其牧歌情调取得的生活基础 | 第369-372页 |
三、浓郁独特的民情风俗为其牧歌情调取得的文化基础 | 第372-377页 |
四、自然演绎的性爱方式是其牧歌情调取得的生命基础 | 第377-387页 |
五、牧歌情调与死亡相交织构成极其先锋的表现方式 | 第387-391页 |
结语 | 第391-39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94-399页 |
附录 | 第399-401页 |
后记 | 第401-4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