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以15所公安院校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策略 | 第14-15页 |
三、国外警察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 第15-17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一、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三、能力本位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 第26-40页 |
第一节 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和单一 | 第27-29页 |
一、人才培养模式表述模糊 | 第28页 |
二、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和论证不足 | 第29-31页 |
第三节 课程体系建设力度不够 | 第31-34页 |
一、学科型课程结构仍然占主导地位 | 第31-32页 |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 第32-33页 |
三、精品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 第33-34页 |
第四节 基地培训重形式,实习时间过短 | 第34-35页 |
第五节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优化程度不够 | 第35-38页 |
一、正高职称与高学历人数较少,比例低 | 第36-37页 |
二、年轻教师数量较少,后备力量不足 | 第37页 |
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占教师总数比例低 | 第37-38页 |
第六节 评价制度不健全,体系有待完善 | 第38-40页 |
一、评价主体单一化 | 第39页 |
二、评价内容细化程度不够 | 第39页 |
三、实习评价制度缺乏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 第40-53页 |
第一节 建立具有公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 第40-42页 |
一、注重知识教育 | 第40-41页 |
二、注重能力提升 | 第41页 |
三、注重政治、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建立服务公安工作需要的专业体系 | 第42-43页 |
一、必须调查了解当地社会治安形势 | 第42-43页 |
二、举行特色专业论证会 | 第43页 |
第三节 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 第43-47页 |
一、着力优化课程结构 | 第43-45页 |
二、注重课程实施 | 第45-46页 |
三、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 第46-47页 |
第四节 注重实习的过程与效果 | 第47-48页 |
一、做好实习意向调查 | 第47页 |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 第47-48页 |
三、建立实习考核制度 | 第48页 |
第五节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第48-50页 |
一、"双管齐下"培养高职称教师 | 第48页 |
二、内外结合培养高学历教师 | 第48-49页 |
三、着力引进和培训青年教师 | 第49页 |
四、"内外兼修"培养"双师型"教师 | 第49-50页 |
第六节 健全公安院校人才评价制度 | 第50-53页 |
一、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 第50-51页 |
二、完善学生实习效果评价制度 | 第51页 |
三、完善其他培养环节的评价制度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