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审美"静观"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影响深远 | 第10页 |
·传统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著述中鲜见关于审美"静观"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审美心理学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 第11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理论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实地调查分析法 | 第14页 |
·交叉学科研究法 | 第14页 |
·归纳演绎法 | 第14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审美"静观"论概述 | 第17-32页 |
·审美"静观"论的概念阐释 | 第17-21页 |
·虚静 | 第17-20页 |
·虚 | 第18-20页 |
·静 | 第20页 |
·观照 | 第20-21页 |
·观 | 第20-21页 |
·照 | 第21页 |
·审美"静观"的特征 | 第21-22页 |
·非功力性 | 第21-22页 |
·以静制动 | 第22页 |
·审美"静观"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22-26页 |
·殷周秦汉时期 | 第22-23页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 第23-24页 |
·唐宋时期 | 第24-25页 |
·明清时期 | 第25-26页 |
·审美"静观"的哲学缘起 | 第26-29页 |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审美"静观"论的影响 | 第27页 |
·道学 | 第27-28页 |
·儒学 | 第28-29页 |
·佛学 | 第29页 |
·传统诗画理论中的审美"静观"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 第29-32页 |
·诗理 | 第30-31页 |
·画论 | 第31-32页 |
3 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层次和意境美的形成条件 | 第32-36页 |
·审美心理结构与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层次 | 第32-34页 |
·景物美 | 第32页 |
·情感美 | 第32-33页 |
·意境美 | 第33-34页 |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形成条件 | 第34-36页 |
·园林意境美的接受心境 | 第34页 |
·客观的物象空间 | 第34-35页 |
·审美主体的文化积淀 | 第35-36页 |
4 静观万象,意写心源 | 第36-49页 |
·"仰观俯察"、"远近游目"之"观" | 第36-45页 |
·外观 | 第36-45页 |
·游目 | 第36-38页 |
·耳闻 | 第38-41页 |
·馥鼻 | 第41-43页 |
·体触 | 第43-44页 |
·舌味 | 第44-45页 |
·通感 | 第45页 |
·"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之"照" | 第45-49页 |
·照情 | 第45-46页 |
·照理 | 第46-47页 |
·融情入景 情理交融 | 第47-49页 |
5 "致虚极,守静笃"——审美心灵与园林环境的营造 | 第49-70页 |
·相地合宜 | 第50-51页 |
·借景 | 第50-51页 |
·隔尘 | 第51页 |
·意在笔先 | 第51-55页 |
·静观之心 | 第51-52页 |
·归隐之心 | 第52-53页 |
·古意之心 | 第53页 |
·素朴之心 | 第53-54页 |
·简淡之心 | 第54-55页 |
·布局有方 | 第55-57页 |
·景区划分 | 第55-56页 |
·亏蔽景深 | 第56-57页 |
·曲径通幽 | 第57页 |
·物质性构建 | 第57-64页 |
·山水 | 第58-60页 |
·山令人静 | 第58页 |
·水涤尘襟 天鉴修神 | 第58-60页 |
·动植物 | 第60-62页 |
·莲令人洁 | 第60-61页 |
·竹解虚心 | 第61页 |
·"鱼"文化的审美心理积淀 | 第61-62页 |
·园林构筑物 | 第62-64页 |
·亭纳虚涵 | 第62-63页 |
·窗含西岭 | 第63-64页 |
·精神性构建 | 第64-70页 |
·以文写心 | 第64-67页 |
·匾题 | 第65-66页 |
·楹联 | 第66页 |
·刻石、砖额 | 第66-67页 |
·文艺活动的审美导向 | 第67-70页 |
·琴 | 第67-68页 |
·棋 | 第68页 |
·书 | 第68-69页 |
·画 | 第69-70页 |
6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图片索引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