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南园林中的梅景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的起源 | 第11-12页 |
·自然分布广泛 | 第11页 |
·应用历史悠久 | 第11-12页 |
·造景应用方式多样 | 第12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3页 |
·梅景地域的界定 | 第12页 |
·梅景类型的界定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 梅之特性——格物识梅韵 枯瘦澹雅芳 | 第19-25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种类特色 | 第19页 |
·生态习性 | 第19页 |
·形貌特征 | 第19-20页 |
·文化特性 | 第20-22页 |
·悠久的文化渊源 | 第20-21页 |
·多样的文化表达 | 第21-22页 |
·丰富的文化符号 | 第22页 |
·美学特性 | 第22-24页 |
·生命美——生气 | 第22-23页 |
·姿态美——骨气 | 第23页 |
·意蕴美——清气 | 第23页 |
·境界美——灵气 | 第23-24页 |
·空间特性 | 第24-25页 |
·空间构成的复杂性 | 第24页 |
·空间围合的季相性 | 第24页 |
·空间氛围的主题性 | 第24-25页 |
3 相地——愿借山川秀 庭梅气象新 | 第25-33页 |
·生境选择 | 第25-27页 |
·向阳 | 第26页 |
·滨水 | 第26-27页 |
·高爽 | 第27页 |
·因址就势 | 第27-31页 |
·山林地 | 第27-28页 |
·平野地 | 第28页 |
·傍宅地 | 第28-29页 |
·滨水地 | 第29-31页 |
·援艺成景 | 第31-32页 |
·通画理 | 第31页 |
·合文意 | 第31-32页 |
·易境造景 | 第32-33页 |
·堆山 | 第32-33页 |
·筑台 | 第33页 |
·凿池 | 第33页 |
·引水 | 第33页 |
·辟路 | 第33页 |
4 立意——梅影留诗迹试为画中游 | 第33-48页 |
·命意架构 | 第34页 |
·特征格致 | 第34-38页 |
·实用特性的表现 | 第34-35页 |
·观赏特征的表现 | 第35-38页 |
·自然天趣 | 第38-46页 |
·实景的营造 | 第38-42页 |
·借景天象 | 第42-45页 |
·时空变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人文意蕴 | 第46-48页 |
·画论的援引 | 第46-48页 |
·文化的导入 | 第48页 |
·文化的感知 | 第48页 |
·符号的运用 | 第48页 |
5 空间布局——谙得湖山意步换景亦奇 | 第48-90页 |
·空间分类 | 第49-53页 |
·山水构景 | 第49-50页 |
·建筑营景 | 第50-51页 |
·湖山胜迹中的梅景空间布局——以杭州为例 | 第51-53页 |
·空间构成 | 第53-58页 |
·空间结构 | 第53-55页 |
·空间类型 | 第55-57页 |
·空间构成方式 | 第57-58页 |
·空间形态 | 第58页 |
·空间层次 | 第58-65页 |
·位置关系 | 第58-59页 |
·主次关系 | 第59-60页 |
·丰富空间层次的手法 | 第60-65页 |
·色彩布局 | 第65-70页 |
·色彩感觉 | 第65-67页 |
·色彩透视 | 第67-68页 |
·梅花与其他植物的配色 | 第68-70页 |
·视线关系 | 第70-78页 |
·控制方式 | 第70-72页 |
·因借关系 | 第72-74页 |
·空间尺度比例 | 第74-78页 |
·空间序列 | 第78-85页 |
·组织方式 | 第78-81页 |
·线性空间的组织 | 第81-82页 |
·创造移步换景的游赏序列 | 第82-85页 |
·空间氛围 | 第85-90页 |
·诗意的栖居空间 | 第85-86页 |
·禅意的沉思空间 | 第86-87页 |
·清雅的书斋空间 | 第87-89页 |
·幽远的纪念空间 | 第89-90页 |
6 理微——曲溪幽径处庭院花分香 | 第90-114页 |
·品相选择 | 第90-92页 |
·从生境角度选择 | 第90页 |
·从形态角度选择 | 第90-92页 |
·从历史角度选择 | 第92页 |
·辅以小品 | 第92-93页 |
·形成点睛 | 第92-93页 |
·烘托纪念 | 第93页 |
·围合空间 | 第93页 |
·铺装选择 | 第93-94页 |
·色彩调配 | 第94-95页 |
·姿韵摹写 | 第95-96页 |
·自然摹写 | 第95-96页 |
·拟态摹写 | 第96页 |
·质感选取 | 第96-97页 |
·刚与柔 | 第96页 |
·曲与直 | 第96-97页 |
·粗与细 | 第97页 |
·香境营造 | 第97-99页 |
·平地造香境 | 第97-98页 |
·坡地造香境 | 第98-99页 |
·谷地造香境 | 第99页 |
·梅与其他景素 | 第99-114页 |
·梅与地形 | 第99-101页 |
·梅与水 | 第101-104页 |
·梅与树 | 第104-106页 |
·梅与石 | 第106-109页 |
·梅与路 | 第109-110页 |
·梅与建筑 | 第110-114页 |
7 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