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蛹虫草色素产生及其调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8页
    1.1 蛹虫草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0页
    1.2 蛹虫草的主要有效成分第10-12页
        1.2.1 类胡萝卜素第10-11页
        1.2.2 虫草素第11-12页
    1.3 真菌色素研究及应用现状第12-14页
        1.3.1 真菌色素的种类第12页
        1.3.2 真菌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3 真菌色素应用第14页
    1.4 蛹虫草色素产生研究第14-16页
        1.4.1 蛹虫草产生的色素第14-15页
        1.4.2 蛹虫草色素产生条件研究第15页
        1.4.3 蛹虫草色素合成途径研究第15-16页
        1.4.4 T-DNA侧翼序列扩增方法第1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9页
    2.1 供试材料第18页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8-21页
        2.2.1 主要试剂第18页
        2.2.2 主要仪器第18-19页
        2.2.3 培养基配方第19-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27页
        2.3.1 菌种活化第21页
        2.3.2 两段培养法第21页
        2.3.3 蛹虫草子实体栽培第21页
        2.3.4 不同氮源对蛹虫草生长和色素产生的影响第21-22页
        2.3.5 蛋白胨浓度对蛹虫草生长和色素产生的影响第22页
        2.3.6 不同光源对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和色素产生的影响第22页
        2.3.7 不同光照强度对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和色素产生的影响第22-23页
        2.3.8 氧载体对蛹虫草色素产生的影响第23页
        2.3.9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第23页
        2.3.10 水溶性色素提取及鉴定第23-24页
            2.3.10.1 样品制备第23-24页
            2.3.10.2 高效液相检测第24页
            2.3.10.3 高分辨质谱检测第24页
        2.3.11 水溶性色素理化性质研究第24-26页
            2.3.11.1 稳定性研究第24-25页
            2.3.11.2 抗氧化能力测定第25-26页
        2.3.12 蛹虫草T-DNA插入突变体库构建及白色突变株筛选第26-27页
            2.3.12.1 农杆菌转化第26页
            2.3.12.2 农杆菌介导的蛹虫草转化第26-27页
            2.3.12.3 白色菌株筛选第27页
            2.3.12.4 白色突变株潮霉素抗性基因检测第27页
    2.4 数据分析方法第27-29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9-60页
    3.1 蛹虫草色素产生条件研究第29-47页
        3.1.1 不同氮源对蛹虫草菌生长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第29-30页
            3.1.1.1 菌落形态第29-30页
            3.1.1.2 菌落生长速度第30页
            3.1.1.3 分生孢子产生第30页
        3.1.2 不同蛋白胨浓度对蛹虫草菌生长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第30-32页
            3.1.2.1 蛋白胨浓度对固体培养菌落生长的影响第30-31页
            3.1.2.2 两段培养法蛋白胨浓度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第31-32页
            3.1.2.3 不同浓度蛋白胨对子实体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第32页
        3.1.3 不同培养基对蛹虫草菌生长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第32-33页
        3.1.4 不同光源对蛹虫草菌生长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第33-37页
            3.1.4.1 不同波长的光对蛹虫草菌落的影响第33-34页
            3.1.4.2 两段培养不同光源对蛹虫草色素产生的影响第34-35页
            3.1.4.3 不同光源对蛹虫草菌子实体色素产生的影响第35-37页
        3.1.5 不同光照强度对蛹虫草菌色素产生的影响第37-42页
            3.1.5.1 光照强度对蛹虫草固体培养菌落的影响第37-38页
            3.1.5.2 两段培养条件下光照强度对蛹虫草菌膜色素产生的影响第38-40页
            3.1.5.3 不同光照强度对蛹虫草子实体生长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第40-42页
        3.1.6 氧载体对蛹虫草色素产生的影响第42-47页
            3.1.6.1 正十二烷对蛹虫草菌生长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第42-43页
            3.1.6.2 正十六烷对蛹虫草菌生长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第43-45页
            3.1.6.3 过氧化氢对蛹虫草菌生长及色素产生的影响第45-47页
    3.2 蛹虫草色素研究第47-53页
        3.2.1 蛹虫草菌丝和分生孢子色素产生研究第47-48页
        3.2.2 蛹虫草子实体类胡萝卜素存在于细胞的位置研究第48-49页
        3.2.3 蛹虫草水溶性色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第49-53页
            3.2.3.1 水溶性色素的提取第49页
            3.2.3.2 水溶性色素的稳定性研究第49-51页
            3.2.3.3 水溶性色素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1-52页
            3.2.3.4 水溶性色素的结构鉴定第52-53页
            3.2.3.5 液体发酵水溶性色素研究第53页
    3.3 蛹虫草色素合成调控研究第53-60页
        3.3.1 蛹虫草T-DNA插入突变体库构建第53-56页
        3.3.2 白色突变株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第56-58页
            3.3.2.1 白色突变株生长速度及产孢能力测定第56-57页
            3.3.2.2 两段培养法白色突变株菌膜色素产生研究第57-58页
            3.3.2.3 白色突变株出草实验第58页
            3.3.2.4 白色突变株抗紫外诱变能力检测第58页
        3.3.3 T-DNA插入突变体基因验证第58-60页
第四章 讨论第60-64页
第五章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致谢第72-73页
个人简历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北部冬麦区生态适应性小麦品种遴选与栽培技术评价
下一篇:陆地棉三个RIL群体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