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我国北部冬麦区生态适应性小麦品种遴选与栽培技术评价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表第15-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1页
        1.2.1 小麦生态适应性品种差异及评价方法第17-18页
        1.2.2 环境因子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18-19页
        1.2.3 栽培技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19-20页
        1.2.4 DSSAT作物模型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研究目标第21页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21页
        1.3.3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4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3页
        2.1.1 地理区位第23页
        2.1.2 气候状况及种植制度第23页
    2.2 研究资料及来源第23-25页
        2.2.1 冬小麦品种第23-24页
        2.2.2 冬小麦田间管理资料第24页
        2.2.3 气象资料和气候情景数据第24-25页
        2.2.4 土壤数据第25页
    2.3 研究方法第25-29页
        2.3.1 田间试验设计第25-26页
        2.3.2 小麦品质参数测定第26-27页
        2.3.3 冬小麦气候资源评价方法第27页
        2.3.4 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第27-28页
        2.3.5 DSSAT模型遗传参数及其验证第28-29页
第三章 冬小麦生长季气候资源特征分析第29-37页
    3.1 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化趋势第29-30页
    3.2 冬小麦生育期内气候变化年代际特征第30-35页
        3.2.1 降水量年代际特征变化第30-31页
        3.2.2 太阳辐射年代际特征变化第31-32页
        3.2.3 最高温度年代际特征变化第32-34页
        3.2.4 最低温度年代际特征变化第34-35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35-37页
第四章 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特性比较第37-47页
    4.1 不同品种的产量特性分析第37-39页
        4.1.1 品种间生育进程及农艺性状比较第37-38页
        4.1.2 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第38-39页
    4.2 不同品种品质特性比较第39-41页
        4.2.1 品种间品质差异第39-41页
        4.2.2 品种、年份及其互作对品质特性的影响第41页
    4.3 节水栽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41-43页
        4.3.1 节水栽培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第41-42页
        4.3.2 节水栽培对冬小麦品质的影响第42-43页
    4.4 冬小麦的品种特性聚类分析第43-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五章 区域生态适应性冬小麦品种筛选第47-60页
    5.1 DSSAT模型验证及模拟设计第47-49页
        5.1.1 冬小麦遗传参数校验第47-48页
        5.1.2 模型模拟条件设计第48-49页
    5.2 高产节水冬小麦品种的筛选第49-53页
        5.2.1 未来北部冬麦区气候变化特征第49-50页
        5.2.2 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第50-51页
        5.2.3 冬小麦品种潜在产量年代变化特征第51-52页
        5.2.4 高产冬小麦品种潜在产量空间分布特征第52-53页
    5.3 区域高产品种节水与产量潜力比较第53-58页
        5.3.1 春季2 水灌溉(丰产)第53-54页
        5.3.2 春季1 水灌溉(节水)第54-56页
        5.3.3 春季0 水灌溉(抗旱)第56-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60-63页
    6.1 主要结论第60-62页
        6.1.1 北部冬麦区气候要素变化第60-61页
        6.1.2 代表站点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分析与筛选第61页
        6.1.3 区域品种潜在产量、节水产量变化特征第61-62页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附录第70-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历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北地区夏玉米滴灌施肥的肥料效应研究
下一篇:蛹虫草色素产生及其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