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大坝安全监控模型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混凝土拱坝位移确定性监控模型及监控指标研究 | 第18-25页 |
2.1 混凝土拱坝多测点位移确定性监控模型基本原理 | 第18-21页 |
2.2 混凝土拱坝多测点位移确定性监控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2.1 模型的建立方法 | 第21-22页 |
2.2.2 模型的检验和校正 | 第22-23页 |
2.3 混凝土拱坝多测点位移确定性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溪洛渡拱坝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第25-43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25页 |
3.2 拱坝模型建立 | 第25-28页 |
3.2.1 溪洛渡拱坝工程概况 | 第25页 |
3.2.2 拱坝几何建模与网格剖分 | 第25-28页 |
3.3 模型整体计算范围的确定 | 第28-34页 |
3.3.1 模型计算边界范围的确定方法 | 第28-29页 |
3.3.2 试算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3.3.3 试算结果分析及模型计算范围确定 | 第31-34页 |
3.4 考虑软弱结构的坝基模型建立 | 第34-38页 |
3.4.1 建立坝基模型的思路 | 第34-35页 |
3.4.2 坝基模型的建立 | 第35-37页 |
3.4.3 软弱夹层模型网格划分 | 第37-38页 |
3.5 模型各部材料参数的设置 | 第38-41页 |
3.5.1 坝体部分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选定 | 第38-39页 |
3.5.2 坝基部分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选定 | 第39-41页 |
3.6 边界条件及模型接触 | 第41-42页 |
3.6.1 模型内部接触 | 第41页 |
3.6.2 边界约束条件设置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多测点位移确定性监控模型及监控指标实例 | 第43-68页 |
4.1 大坝位移基本状况 | 第43-48页 |
4.1.1 大坝位移监测仪器布置 | 第43-45页 |
4.1.2 大坝水平位移分布基本规律 | 第45-48页 |
4.2 拱坝位移监控模型 | 第48-66页 |
4.2.1 分析对象选定 | 第48-49页 |
4.2.2 纳入模型考虑的因素 | 第49-52页 |
4.2.3 温度分量计算 | 第52-59页 |
4.2.4 水压分量计算 | 第59-65页 |
4.2.5 拱坝多测点位移确定性模型的修正与检验 | 第65-66页 |
4.3 拱坝位移监控指标 | 第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