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二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三 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作为电影批评方法的“作者论” | 第18-28页 |
第一节 “作者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18-24页 |
一 “作者论”的产生 | 第18-21页 |
二 “作者论”的传播与发展 | 第21-24页 |
第二节 “作者论”的批评原则 | 第24-28页 |
一 “作者”身份的判定标准 | 第24-26页 |
二 伯格曼“作者”身份的认定 | 第26-28页 |
第二章 一个电影作者的诞生 | 第28-35页 |
第一节 地域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成长经历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创作经历的影响 | 第31-35页 |
第三章 从主题看伯格曼“作者电影”:自传性主题的呈现 | 第35-54页 |
第一节 “神圣”与“人欲” | 第35-43页 |
一 与上帝对话:追寻与质疑—《第七封印》(1957) | 第36-38页 |
二 与沉默的上帝对话:虚拟的信仰—《处女泉》(1960) | 第38-41页 |
三 不再与上帝对话的沉默:上帝的缺席—《沉默》(1963)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 | 第43-49页 |
一 无爱的婚姻:《婚姻场景》(1973) | 第44-46页 |
二 无爱的家庭:《秋天奏鸣曲》(1978) | 第46-49页 |
第三节 人生的自画像:《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 | 第49-54页 |
一 聆听童年 | 第49-51页 |
二 人生的和解 | 第51-54页 |
第四章 从视听看伯格曼“作者电影”:主观化的视听风格 | 第54-62页 |
第一节 主观化的影像风格 | 第54-60页 |
一 脸孔及其它隐喻符号的运用 | 第55-57页 |
二 光影与色彩的表达 | 第57-60页 |
第二节 灵魂深处的吟鸣—以《黑暗中的音乐》(1948)为例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