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 1.2.1 汽车安全性能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常用的汽车安全碰撞试验方法 | 第12-17页 | 
| 1.2.3 汽车安全带碰撞试验的力学研究 | 第17-18页 | 
| 1.2.4 液压缓冲器装置的力学研究 | 第18-21页 | 
| 1.2.5 液压缓冲器活塞O型密封圈流体动压润滑性能数值研究 | 第21页 | 
| 1.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1-22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多孔渐变式液压缓冲器设计及分析 | 第24-35页 | 
| 2.1 液压缓冲式滑车碰撞试验装置 | 第24-25页 | 
| 2.2 多孔式渐变液压缓冲器缓冲器的结构设计 | 第25-30页 | 
| 2.2.1 活塞杆组件结构设计 | 第26-27页 | 
| 2.2.2 液压缸组件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 2.2.3 节流孔组件结构设计 | 第28-30页 | 
| 2.3 多孔式液压缓冲器设计分析 | 第30-34页 | 
| 2.3.1 有效缓冲能量 | 第30-31页 | 
| 2.3.2 流体动力学分析 | 第31-32页 | 
| 2.3.3 有效节流面积分布 | 第32-3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液压缓冲器活塞O型密封圈润滑性能研究 | 第35-53页 | 
| 3.1 液压缓冲器活塞O型密封圈密封原理 | 第36-37页 | 
| 3.2 活塞O型密封圈密封摩擦面三维粗糙表面形貌数值模拟 | 第37-40页 | 
| 3.2.1 微观表面概述 | 第37页 | 
| 3.2.2 自相关函数构建微观表面方法 | 第37-39页 | 
| 3.2.3 密封表面模拟结果 | 第39-40页 | 
| 3.3 流体动压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40-42页 | 
| 3.3.1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及油膜形成原理 | 第40-41页 | 
| 3.3.2 O型密封流体动压润滑基本方程 | 第41-42页 | 
| 3.3.3 雷诺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2页 | 
| 3.4 密封圈流体动压数值计算方法 | 第42-43页 | 
| 3.5 雷诺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43-45页 | 
| 3.6 数值求解流程 | 第45-46页 | 
| 3.7 算例研究 | 第46-52页 | 
| 3.7.1 油膜压力分布及油膜厚度分度 | 第47-48页 | 
| 3.7.2 密封圈过盈量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48-50页 | 
| 3.7.3 流体密封压力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4章 液压缓冲滑车碰撞试验的力学建模及数值研究 | 第53-64页 | 
| 4.1 滑车碰撞试验原理 | 第53页 | 
| 4.2 碰撞过程的力学分析 | 第53-55页 | 
| 4.3 摩擦力做功及滑车克服液压缸压力差做功的计算 | 第55-60页 | 
| 4.3.1 滑车与轨道间摩擦力计算 | 第55页 | 
| 4.3.2 活塞、活塞杆与液压缸间摩擦力计算 | 第55-57页 | 
| 4.3.3 对阻尼孔等效直径的分析 | 第57-59页 | 
| 4.3.4 滑车克服液压缸内外压力差做功计算 | 第59-60页 | 
| 4.4 力学模型求解方法 | 第60-61页 | 
| 4.5 算例研究 | 第61-6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若干因素对碰撞过程中滑车运动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64-80页 | 
| 5.1 滑车质量对碰撞过程的影响 | 第64-65页 | 
| 5.2 初始碰撞速度对碰撞过程的影响 | 第65-67页 | 
| 5.3 阻尼孔间距对碰撞过程的影响 | 第67-69页 | 
| 5.4 阻尼孔长度对碰撞过程的影响 | 第69-70页 | 
| 5.5 阻尼孔直径对碰撞过程的影响 | 第70-72页 | 
| 5.6 活塞偏转角和相对偏心率对碰撞过程的影响 | 第72-78页 | 
| 5.6.1 压差流 | 第72-74页 | 
| 5.6.2 剪切流 | 第74-75页 | 
| 5.6.3 碰撞过程的力学分析 | 第75页 | 
| 5.6.4 活塞偏转角对碰撞过程的影响 | 第75-77页 | 
| 5.6.5 活塞相对偏心率对碰撞过程的影响 | 第77-78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 6.2 创新点 | 第81页 | 
| 6.3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