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6页 |
1.1 沙门氏菌概述 | 第16-19页 |
1.1.1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1.1.2 沙门氏菌的危害及致病机理 | 第16-17页 |
1.1.3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 基因工程抗体技术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1 基因工程抗体 | 第19页 |
1.2.2 噬菌体展示技术 | 第19-21页 |
1.3 纳米抗体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1 纳米抗体的发现 | 第21页 |
1.3.2 纳米抗体的结构 | 第21-22页 |
1.3.3 纳米抗体的特性 | 第22页 |
1.3.4 纳米抗体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23-24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肠炎沙门氏菌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 | 第26-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1 仪器 | 第26-27页 |
2.1.2 试剂 | 第27页 |
2.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7-28页 |
2.2 方法与步骤 | 第28-33页 |
2.2.1 抗原制备与双峰驼免疫 | 第28-29页 |
2.2.2 重链可变区VHH基因的扩增 | 第29-32页 |
2.2.3 VHH基因片段与载体pComb3X的酶切与连接 | 第32页 |
2.2.4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5 连接产物的电转化 | 第33页 |
2.2.6 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 | 第33页 |
2.2.7 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的质量鉴定 | 第3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2.3.1 抗原制备与双峰驼免疫 | 第33-34页 |
2.3.2 重链可变区VHH基因的扩增 | 第34-36页 |
2.3.3 VHH基因片段与载体pComb3X的酶切 | 第36页 |
2.3.4 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 | 第36-37页 |
2.3.5 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的质量鉴定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制备与特性表征 | 第40-51页 |
3.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40-42页 |
3.1.1 仪器 | 第40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3.1.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1-42页 |
3.2 方法与步骤 | 第42-46页 |
3.2.1 特异性结合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淘选 | 第42-43页 |
3.2.2 阳性噬菌体克隆的鉴定 | 第43-44页 |
3.2.3 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表达及纯化 | 第44-45页 |
3.2.4 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特异性分析 | 第45页 |
3.2.5 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3.3.1 特异性结合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淘选 | 第46页 |
3.3.2 阳性噬菌体克隆的鉴定 | 第46-47页 |
3.3.3 阳性噬菌体克隆的序列分析 | 第47-48页 |
3.3.4 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表达与纯化 | 第48页 |
3.3.5 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特异性分析 | 第48-49页 |
3.3.6 肠炎沙门氏菌纳米抗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纳米抗体的肠炎沙门氏菌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1-59页 |
4.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51页 |
4.1.1 仪器 | 第51页 |
4.1.2 试剂 | 第51页 |
4.1.3 溶液配制 | 第5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1-53页 |
4.2.1 双抗体夹心配对 | 第51-52页 |
4.2.2 最适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52页 |
4.2.3 包被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2页 |
4.2.4 纳米抗体最佳工作及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52页 |
4.2.5 抗原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2-53页 |
4.2.6 特异性试验 | 第53页 |
4.2.7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工作曲线的建立 | 第53页 |
4.2.8 牛奶样品中肠炎沙门氏菌的检测 | 第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4.3.1 配对抗体的筛选 | 第53-54页 |
4.3.2 最适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选择 | 第54页 |
4.3.3 包被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54页 |
4.3.4 纳米抗体最佳工作浓度及作用时间的确定 | 第54-55页 |
4.3.5 抗原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55-56页 |
4.3.6 特异性试验 | 第56-57页 |
4.3.7 双抗体夹心ELISA的工作曲线 | 第57页 |
4.3.8 牛奶样品中的检测 | 第57-58页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5.1 结论 | 第59页 |
5.2 创新点 | 第59页 |
5.3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