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乡村规划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18页 |
1.3.1 乡村聚落 | 第16-17页 |
1.3.2 乡村社区 | 第17页 |
1.3.3 田园社区 | 第17-18页 |
1.4 研究范畴与案例遴选 | 第18-20页 |
1.4.1 田园社区的研究范畴 | 第18-19页 |
1.4.2 案例研究的遴选依据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田园社区的演变与特征解读 | 第22-30页 |
2.1 田园社区的发展演变 | 第22-23页 |
2.1.1 原始农业阶段 | 第22页 |
2.1.2 传统农业阶段 | 第22页 |
2.1.3 现代农业阶段 | 第22-23页 |
2.1.4 乡村振兴阶段 | 第23页 |
2.2 田园社区的典型特征 | 第23-27页 |
2.2.1 空间结构特征 | 第24-25页 |
2.2.2 资源构成要素 | 第25-27页 |
2.3 田园社区类型归纳 | 第27-29页 |
2.3.1 现代农业型 | 第27页 |
2.3.2 农旅结合型 | 第27-28页 |
2.3.3 民俗体验型 | 第28页 |
2.3.4 养生健康型 | 第28页 |
2.3.5 综合服务型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田园社区规划与发展策略 | 第30-38页 |
3.1 明确适宜的田园社区发展定位 | 第30-32页 |
3.1.1 坚持生态+田园的基本思路 | 第30-31页 |
3.1.2 强化因地制宜的发展目标 | 第31页 |
3.1.3 突出特色鲜明的田园风貌 | 第31-32页 |
3.2 构建完善的田园社区空间结构 | 第32-33页 |
3.2.1 梳理区域空间体系 | 第32页 |
3.2.2 完善区域交通组织 | 第32-33页 |
3.2.3 综合利用地形地貌特点 | 第33页 |
3.2.4 控制重要景观视廊及节点 | 第33页 |
3.3 确定合理的田园社区功能组织 | 第33-35页 |
3.3.1 功能组织的基本内容 | 第34页 |
3.3.2 功能组织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3.3.3 功能组织的基本原则 | 第35页 |
3.4 田园社区规划的核心问题 | 第35-37页 |
3.4.1 整合乡村分散资源 | 第35页 |
3.4.2 综合乡村产业规划 | 第35-36页 |
3.4.3 提升乡村物质环境 | 第36页 |
3.4.4 打造乡村文化平台 | 第36页 |
3.4.5 建立乡村旅游基地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马头山镇田园社区规划背景分析 | 第38-54页 |
4.1 资溪县马头山镇综合现状解读 | 第38-45页 |
4.1.1 马头山镇概况 | 第38页 |
4.1.2 马头山镇资源评价 | 第38-45页 |
4.2 马头山镇田园社区构建的适宜性分析 | 第45-48页 |
4.2.1 有机农业产业基础 | 第45-46页 |
4.2.2 森林氧吧养生优势 | 第46-47页 |
4.2.3 山地聚落田园特色 | 第47页 |
4.2.4 河流溪涧景观风貌 | 第47-48页 |
4.3 马头山镇田园社区构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48-51页 |
4.3.1 区域交通体系尚待梳理 | 第48页 |
4.3.2 部分村庄空心化严重 | 第48-49页 |
4.3.3 生态景观资源趋于同质化 | 第49页 |
4.3.4 基础设施面临提升完善 | 第49-51页 |
4.4 马头山镇田园社区规划实践的样本选择 | 第51-52页 |
4.4.1 生态+健康居住+旅游服务型:东源 | 第51页 |
4.4.2 田园+特色居住+民俗体验型:油榨窠 | 第51-52页 |
4.4.3 田园+高端居住+养生健康型:姚家岭及平地源 | 第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马头山镇田园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 第54-96页 |
5.1 发展定位与规划理念 | 第54-58页 |
5.1.1 坚持生态+田园的基本思路 | 第54页 |
5.1.2 突出自然的生态特色 | 第54-55页 |
5.1.3 强化特殊的田园风貌 | 第55页 |
5.1.4 凸显独特的农耕文明 | 第55-56页 |
5.1.5 拓展鲜明的田园旅游 | 第56页 |
5.1.6 发挥特有的文化特色 | 第56-57页 |
5.1.7 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 | 第57-58页 |
5.2 空间体系构建原则 | 第58-64页 |
5.2.1 镇域空间结构组织 | 第58页 |
5.2.2 镇域交通系统梳理 | 第58-59页 |
5.2.3 地形地貌综合利用 | 第59-60页 |
5.2.4 景观视线与廊道控制 | 第60-62页 |
5.2.5 重要节点控制 | 第62-64页 |
5.3 功能组织规划策略 | 第64-76页 |
5.3.1 功能组织原则 | 第65-67页 |
5.3.2 建设用地指引 | 第67-68页 |
5.3.3 基础设施完善 | 第68-70页 |
5.3.4 配套服务提升 | 第70-71页 |
5.3.5 特色景源塑造 | 第71-76页 |
5.4 旅游规划策略 | 第76-79页 |
5.4.1 强调生态田园特色的精华游 | 第76页 |
5.4.2 凸显地域传统文化的特色游 | 第76页 |
5.4.3 突出地区资源优势的专项游 | 第76-79页 |
5.5 特色产业规划策略 | 第79-85页 |
5.5.1 以特色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 | 第80-81页 |
5.5.2 以田园风光为基石的农旅产业 | 第81页 |
5.5.3 以良好生态为资源的康养产业 | 第81-85页 |
5.6 三类田园社区样本的规划策略 | 第85-95页 |
5.6.1 东源:梯田+农园+服务,斑块集聚 | 第85-87页 |
5.6.2 油榨窠: 山水+农园+情境,文化交融 | 第87-90页 |
5.6.3 姚家岭与平地源:梯田+林园+聚落,旅居结合 | 第90-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一 村庄现状情况 | 第102-104页 |
附录二 机动车观光道一览表 | 第104-105页 |
附录三 近期建设项目一览表 | 第105-10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