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化背景下街道步行功能的危机 | 第13-14页 |
1.1.2 存量规划时代街道空间的重塑 | 第14-15页 |
1.1.3 新数据环境推动街道量化研究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2.1 街道步行理论的发展 | 第15-17页 |
1.2.2 街道步行系统定量评价方法 | 第17-20页 |
1.2.3 街道步行指数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第22-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4-27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7-3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7-30页 |
2.1.1 生活性街道 | 第27-28页 |
2.1.2 街道活力 | 第28-29页 |
2.1.3 步行指数 | 第29-3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2.2.1 新城市主义 | 第30-31页 |
2.2.2 成功步行网络 | 第31-32页 |
2.2.3 街道城市主义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城市街道活力量化评估体系构建 | 第35-49页 |
3.1 单项评估指标确定 | 第35-39页 |
3.1.1 相关文献整理 | 第36-37页 |
3.1.2 问卷调查设计 | 第37-39页 |
3.1.3 确定单项评估指标 | 第39页 |
3.2 单项评估指标量化 | 第39-43页 |
3.2.1 街道自身物质特征 | 第39-41页 |
3.2.2 街道交通便利性 | 第41页 |
3.2.3 街道功能特征 | 第41-42页 |
3.2.4 街道步行环境指标 | 第42-43页 |
3.3 综合评估结果计算 | 第43-48页 |
3.3.1 单项指标权重计算框架 | 第43-44页 |
3.3.2 判断矩阵赋值 | 第44-46页 |
3.3.3 构建综合评估体系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郑州市新老城区两片区活力量化研究 | 第49-68页 |
4.1 研究片区选取 | 第49-53页 |
4.1.1 新城区研究范围 | 第50-51页 |
4.1.2 老城区研究范围 | 第51-53页 |
4.2 研究数据获取及处理 | 第53-58页 |
4.2.1 道路网络数据 | 第53-54页 |
4.2.2 地图POI数据 | 第54-55页 |
4.2.3 街景图片数据 | 第55-58页 |
4.3 新老城片区街道活力量化评估结果 | 第58-67页 |
4.3.1 新城片区街道活力量化结果 | 第58-62页 |
4.3.2 老城片区街道活力量化结果 | 第62-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新老城片区街道活力对比及提升策略 | 第68-83页 |
5.1 综合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72页 |
5.1.1 欠活力街道对比 | 第68-71页 |
5.1.2 活力街道对比 | 第71-72页 |
5.2 不同维度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 第72-78页 |
5.2.1 街道自身物质特征 | 第72-74页 |
5.2.2 街道交通便利性 | 第74-75页 |
5.2.3 街道功能特征 | 第75-76页 |
5.2.4 街道步行环境 | 第76-78页 |
5.3 街道活力提升策略 | 第78-82页 |
5.3.1 增加街道路网密度,提高步行路径通畅度 | 第78-79页 |
5.3.2 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提升街道出行便利性 | 第79-80页 |
5.3.3 完善服务设施配置,激活城区街道活力 | 第80-81页 |
5.3.4 优化街道步行环境,打造高品质街道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A 郑州市城市街道活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第88-89页 |
附录B 郑州市新老城研究片区街道活力评估指标计算结果 | 第89-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