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校书郎与文学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13-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唐前校书郎制度概述 | 第21-39页 |
第一节 校书郎设置之缘起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校书郎与起家制度 | 第23-32页 |
一 "起家"的涵义 | 第24-25页 |
二 起家制度的演变 | 第25-27页 |
三 起家官任职特点 | 第27-30页 |
四 校书郎成为唐代起家之首选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汉代文人与校书郎之文化影响 | 第32-39页 |
一 汉代的兰台与东观 | 第33页 |
二 汉代的校书及校书郎 | 第33-35页 |
三 兰台与东观在文学上的影响 | 第35-39页 |
第二章 唐代校书郎制度 | 第39-65页 |
第一节 唐代文馆与校书郎的设置特点 | 第39-46页 |
一 唐代校书郎的设置情况 | 第39-43页 |
二 唐代校书郎的官品及工作环境 | 第43-46页 |
第二节 校书郎的任职途径 | 第46-52页 |
一 科举 | 第46-49页 |
二 门荫 | 第49-50页 |
三 迁转 | 第50页 |
四 上书论事或献著述 | 第50-52页 |
五 荐举授官 | 第52页 |
第三节 校书郎的政治地位 | 第52-65页 |
一 唐代文馆的变迁决定着校书郎的地位 | 第53-55页 |
二 校书郎体现了入仕的主流 | 第55-58页 |
三 校书郎体现了唐人的仕途期望 | 第58-65页 |
第三章 唐代校书郎的文学素养 | 第65-87页 |
第一节 校书郎任职制诰的文学分析 | 第66-75页 |
一 任职制诰体现的文学素养要求 | 第66-68页 |
二 校书郎任职的综合素质 | 第68-71页 |
三 任职制诰本身的文学色彩 | 第71-74页 |
四 任职制诰体现文风的演变 | 第74-75页 |
第二节 校书郎的文学素质 | 第75-87页 |
一 校书郎任职出身统计分析 | 第76-77页 |
二 校书郎的文学修养 | 第77-87页 |
第四章 唐代校书郎的工作与文学的关系 | 第87-129页 |
第一节 校书郎的职务范围与工作情况 | 第87-102页 |
一 校书郎的职务特点 | 第88-93页 |
二 唐代校雠学的发展状况 | 第93-99页 |
三 校雠工作在唐代诗文中的体现 | 第99-102页 |
第二节 校书郎的文学唱和情况 | 第102-122页 |
一 宫廷宴集唱和 | 第102-106页 |
二 私人交游唱和 | 第106-122页 |
第三节 校书郎的工作对文学的促进作用 | 第122-129页 |
一 拓展唐诗的内容 | 第122-124页 |
二 丰富诗歌意象 | 第124-125页 |
三 展现诗才,提高诗艺 | 第125-127页 |
四 体现为官心态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唐代校书郎的迁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129-165页 |
第一节 校书郎的迁转情况与生存状态 | 第129-141页 |
一 校书郎的迁转情况 | 第129-135页 |
二 校书郎的薪俸待遇 | 第135-139页 |
三 校书郎的生存状态 | 第139-141页 |
第二节 校书郎的政治心态 | 第141-152页 |
一 校书郎的优越心态 | 第142-145页 |
二 校书郎的焦虑心理 | 第145-152页 |
第三节 校书郎迁转中的文学创作 | 第152-165页 |
一 送别诗 | 第153-157页 |
二 政论散文 | 第157-161页 |
三 其他文章 | 第161-165页 |
第六章 唐代校书郎的个案研究 | 第165-197页 |
第一节 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与心态 | 第165-174页 |
一 王昌龄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 | 第165-167页 |
二 王昌龄任校书郎时期的政治心态 | 第167-170页 |
三 王昌龄宫怨诗体现的诗人心态 | 第170-174页 |
第二节 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与心态 | 第174-186页 |
一 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创作 | 第175-177页 |
二 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期的政治心态 | 第177-179页 |
三 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闲适心态 | 第179-184页 |
四 白居易任校书郎期间的佛老思想 | 第184-186页 |
第三节 李商隐在秘书省校书期间的创作与心态 | 第186-197页 |
一 李商隐在秘书省的创作 | 第187-188页 |
二 李商隐在秘书省期间的政治心态 | 第188-191页 |
三 李商隐在秘书省期间心态的曲折表现 | 第191-197页 |
结语 | 第197-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07页 |
附录 | 第207-223页 |
致谢 | 第223-2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