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胡桃醌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1.1 概述 | 第11页 |
1.1.2 胡桃醌的理化性质 | 第11页 |
1.1.3 胡桃醌的药理作用 | 第11-13页 |
1.2 叶酸受体介导靶向制剂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概述 | 第13-14页 |
1.2.2 叶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4页 |
1.2.3 叶酸介导靶向技术 | 第14-17页 |
1.3 自微乳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3.1 概述 | 第17页 |
1.3.2 乳化剂的处方组成 | 第17页 |
1.3.3 质量评价 | 第17-18页 |
1.3.4 自微乳的剂型 | 第18页 |
1.3.5 自微乳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1.5 课题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2 胡桃醌自微乳的制备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仪器与试药 | 第20-21页 |
2.2.1 仪器 | 第20页 |
2.2.2 试药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1-30页 |
2.3.1 测定方法研究 | 第21-25页 |
2.3.2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25页 |
2.3.3 辅料的筛选 | 第25-28页 |
2.3.4 胡桃醌自微乳处方的优化 | 第28-29页 |
2.3.5 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29-30页 |
2.3.6 胡桃醌自微乳制剂的制备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叶酸修饰胡桃醌自微乳的制备 | 第31-35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仪器与试药 | 第31-32页 |
3.2.1 仪器 | 第31页 |
3.2.2 试药 | 第31-32页 |
3.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2-34页 |
3.3.1 FA-PEG-CHEM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3页 |
3.3.2 叶酸剂量的筛选 | 第33页 |
3.3.3 叶酸修饰胡桃醌自微乳的制备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叶酸修饰胡桃醌自微乳理化性质的考察 | 第35-38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仪器与试药 | 第35页 |
4.2.1 仪器 | 第35页 |
4.2.2 试药 | 第35页 |
4.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5-37页 |
4.3.1 外观 | 第35-36页 |
4.3.2 叶酸修饰胡桃醌自微乳的微观形态 | 第36-37页 |
4.3.3 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 | 第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叶酸修饰胡桃醌自微乳的体内外靶向性研究 | 第38-48页 |
5.1 引言 | 第38页 |
5.2 仪器与试药 | 第38-39页 |
5.2.1 仪器 | 第38页 |
5.2.2 试药 | 第38-39页 |
5.2.3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 第39页 |
5.3 叶酸修饰胡桃醌自微乳体外抑瘤活性的研究 | 第39-41页 |
5.3.1 样品液制备 | 第39页 |
5.3.2 细胞的复苏和培养 | 第39页 |
5.3.3 胡桃醌制剂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抑制的研究 | 第39-41页 |
5.3.4 胡桃醌叶酸修饰自微乳体外靶向性研究 | 第41页 |
5.4 叶酸修饰胡桃醌自微乳在S180荷瘤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第41-46页 |
5.4.1 S180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5.4.2 给药方案及小鼠组织样品采集 | 第41页 |
5.4.3 组织样品中胡桃醌的含量测定 | 第41-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