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产业经济学论文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演化机理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绪论第11-25页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第11-13页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21页
     ·共生理论在经济学领域应用范围的拓展第13-16页
     ·关于产业共生概念界定的研究第16-18页
     ·关于产业共生网络形成动因的研究第18页
     ·关于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的研究第18-20页
     ·关于产业共生网络演化机制的研究第20-21页
   ·论文的研究工作第21-25页
     ·研究思路和目标第21-22页
     ·论文的结构第22-23页
     ·主要创新点第23-25页
2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识别与界定第25-43页
   ·几个相近概念的区分第25-29页
     ·产业共生的内涵第25-26页
     ·产业共生与产业关联第26-27页
     ·产业共生与产业融合第27-28页
     ·产业共生与产业结构第28-29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界定第29-38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内涵第29-31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构成第31-33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类型第33-36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形成条件第36-38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系统特性第38-43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复杂系统特征第38-40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系统复杂性的来源第40-43页
3 产业间共生网络演化的一般路径第43-67页
   ·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理论第43-47页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提出第43-44页
     ·复杂适应系统的主体第44-45页
     ·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机制第45-47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双适应"周期演化模型第47-57页
     ·适应的目标:产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第48-51页
     ·适应的本质:知识的转移和扩散第51-53页
     ·产业共生单元间的适应:协同竞争第53-54页
     ·产业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间的适应:正负反馈第54-56页
     ·双适应过程的耦合:涌现第56-57页
   ·不同演化阶段的变量特征第57-60页
     ·共生组织模式第57-58页
     ·共生行为模式第58-59页
     ·共生界面第59-60页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耦合过程分析第60-63页
     ·模型构建第60-61页
     ·模型的稳定性求解第61-63页
     ·相关参数解释第63页
   ·基于Logistic模型的趋稳与突变过程分析第63-67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Logistic模型第63-65页
     ·稳定性分析第65-67页
4 产业间共生网络演化的内在机制第67-83页
   ·学习机制与产业间共生网络的演化第67-70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演化中的学习机制第67-69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学习"过程的动态复杂性第69-70页
   ·学习模型的建立及其稳态分析第70-77页
     ·基本学习模型的建立第70-73页
     ·非"干中学"条件下的稳态分析第73-75页
     ·"干中学"条件下的稳态分析第75-77页
   ·两种典型产业间共生网络的学习机制第77-83页
     ·实体型产业间共生网络的学习机制第77-78页
     ·虚拟型产业间共生网络的学习机制第78-79页
     ·虚拟型产业间共生网络中共生单元的策略选择第79-83页
5 产业间共生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第83-98页
   ·演化影响因素CIE概念模型第83-90页
     ·CIE概念模型的构建第83-84页
     ·主体能力因素分析第84-86页
     ·网络制度因素分析第86-88页
     ·环境约束因素分析第88-90页
   ·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第90-92页
     ·演化过程与影响因素关系整合模型第90-91页
     ·耦合阶段影响因素分析第91页
     ·趋稳阶段影响因素分析第91-92页
     ·突变阶段影响因素分析第92页
   ·基于演化影响因素的网络治理机制第92-98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治理的核心:增强适应性第92-93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三维治理框架第93-94页
     ·产业间共生网络的治理对策第94-98页
6 实证研究: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网络为例第98-130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网络的双适应演化第98-101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机理第98-100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网络双适应演化的核心:服务外包第100-101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网络的演化机制检验第101-119页
     ·学习机制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第101-109页
     ·学习机制与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第109-119页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网络演化周期判定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19-127页
     ·主质参量的选择第119-120页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的处理第120-121页
     ·模型选择与回归结果分析第121-127页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网络稳定演化的对策措施第127-130页
7 结论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作者简介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总装化造船模式研究
下一篇:机械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特征状态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