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维系的自由观--自由的系统效应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分立与统一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2-19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2-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9页 |
1.2 相关研究述评 | 第19-27页 |
1.2.1 复杂系统中自由理念的形成 | 第22-23页 |
1.2.2 自由在复杂系统中的分立和统一 | 第23-24页 |
1.2.3 自由的系统效应及对策分析 | 第24-25页 |
1.2.4 从科技进步到自由乌托邦 | 第25-27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7-2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28-32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8-3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第2章 复杂系统中的自由理念 | 第32-56页 |
2.1 人的自由与复杂开放系统 | 第32-36页 |
2.1.1 人体:复杂开放系统 | 第32-34页 |
2.1.2 自由存在于个体复杂系统动态之中 | 第34-35页 |
2.1.3 自由表征于复杂社会系统运行之中 | 第35-36页 |
2.2 自由在复杂开放系统中的特征 | 第36-45页 |
2.2.1 思维活动的自维生 | 第37-40页 |
2.2.2 社会生活的自组织 | 第40-43页 |
2.2.3 耗散结构与对称破缺的“超进化” | 第43-45页 |
2.3 人与社会系统的发生学 | 第45-52页 |
2.3.1 个体行为与社会生活准则 | 第45-48页 |
2.3.2 复杂适应系统(CAS) | 第48-50页 |
2.3.3 社会系统功能演化 | 第50-52页 |
2.4 复杂系统自由理念 | 第52-56页 |
第3章 自由在复杂系统中的分立与统一 | 第56-74页 |
3.1 序参量与系统熵值 | 第56-60页 |
3.1.1 系统序参量 | 第56-58页 |
3.1.2 系统熵值 | 第58-60页 |
3.2 单向度与多维空间 | 第60-62页 |
3.3 意识主体与主体共识 | 第62-66页 |
3.3.1 自由分立在不同的意识主体中 | 第62-64页 |
3.3.2 自由统一于意识主体间的共识 | 第64-66页 |
3.4 社会分工与社会整合 | 第66-74页 |
3.4.1 自由在社会分工中的分立 | 第67-69页 |
3.4.2 自由在社会整合中的统一 | 第69-74页 |
第4章 自由的系统效应及其对策 | 第74-96页 |
4.1 蝴蝶效应:信息在系统中传递 | 第74-84页 |
4.1.1 信息的反馈机制与作用 | 第74-77页 |
4.1.2 信息的压迫与选择 | 第77-80页 |
4.1.3 诉求的终结:群体事件 | 第80-84页 |
4.2 博弈的结果:均衡 | 第84-91页 |
4.2.1 博弈与均衡策略 | 第84-87页 |
4.2.2 互动中的间接选择 | 第87-89页 |
4.2.3 博弈中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决策 | 第89-91页 |
4.3 目标与调整:自适应 | 第91-96页 |
4.3.1 预期与非预期的自适应 | 第91-93页 |
4.3.2 信念在系统中行动 | 第93-96页 |
第5章 从科学实践到自由的乌托邦 | 第96-108页 |
5.1 科技的“正能量” | 第96-99页 |
5.1.1 日新月异的科技与多彩的生活 | 第96-98页 |
5.1.2 科技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确证 | 第98-99页 |
5.2 超进化的系统展望 | 第99-108页 |
5.2.1 社会系统功能智能化:灵魂机器的时代 | 第100-101页 |
5.2.2 “人体增强”:个体系统的超进化 | 第101-103页 |
5.2.3 自由乌托邦:从选择到创造 | 第103-108页 |
结语 | 第108-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