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航天活动中的微生物及其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1.1 航天活动中的微生物 | 第13页 |
1.1.2 航天环境中微重力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3 模拟微重力 | 第14-15页 |
1.2 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其多重耐药性 | 第15页 |
1.3 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及其调控 | 第15-20页 |
1.3.1 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及其特异性酵母凝集反应 | 第15-16页 |
1.3.2 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及其结构基因 | 第16-17页 |
1.3.3 c-di-GMP对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表达的调控 | 第17-20页 |
1.4 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与其生物膜形成 | 第20-21页 |
1.4.1 生物膜与其在内置设备插管表面的形成 | 第20页 |
1.4.2 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对生物膜形成的促进作用 | 第20-21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5.1 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低剪切力促进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的表达 | 第23-31页 |
2.1 材料 | 第23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酶和试剂盒 | 第23页 |
2.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26页 |
2.2.1 HARV培养皿使用方法 | 第23-24页 |
2.2.2 细菌培养 | 第24页 |
2.2.3 生长曲线 | 第24-25页 |
2.2.4 甘露糖抑制的酵母凝集试验 | 第25-26页 |
2.2.5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6页 |
2.2.6 统计学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 | 第26-30页 |
2.3.1 生长曲线 | 第26-27页 |
2.3.2 甘露糖抑制的酵母凝集试验 | 第27-28页 |
2.3.3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8-30页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低剪切力促进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表达的表型验证 | 第31-40页 |
3.1 材料 | 第31页 |
3.1.1 菌株 | 第31页 |
3.1.2 主要试剂、酶和试剂盒 | 第31页 |
3.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31页 |
3.2 方法 | 第31-37页 |
3.2.1 柱式分离细菌总RNA | 第31-33页 |
3.2.2 R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3页 |
3.2.3 逆转录 | 第33-34页 |
3.2.4 qRT-PCR | 第34-36页 |
3.2.5 转录组测序 | 第36-37页 |
3.2.6 统计学分析 | 第37页 |
3.3 结果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低剪切力促进肺炎克雷伯氏菌Ⅲ型菌毛表达分子机制探究 | 第40-54页 |
4.1 材料 | 第40-41页 |
4.1.1 菌株和质粒 | 第40页 |
4.1.2 主要试剂、酶和试剂盒 | 第40页 |
4.1.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40-41页 |
4.2 方法 | 第41-47页 |
4.2.1 煮模板 | 第41页 |
4.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41页 |
4.2.3 PCR产物纯化 | 第41-42页 |
4.2.4 c-di-GMP提取检测 | 第42-43页 |
4.2.5 质粒提取 | 第43-44页 |
4.2.6 λ-Red同源重组 | 第44-45页 |
4.2.7 λ-Red同源重组系统的改造 | 第45-47页 |
4.2.8 统计学分析 | 第47页 |
4.3 结果 | 第47-52页 |
4.3.1 第二信使c-di-GMP表达水平检测 | 第47-48页 |
4.3.2 c-di-GMP相关GGDEF基因表达情况 | 第48-50页 |
4.3.3 敲除平台的构建 | 第50-52页 |
4.4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63-64页 |
附表 | 第64-72页 |
附表A 常用试剂及溶液及配置方法 | 第64-66页 |
附表B 引物列表 | 第66-67页 |
附表C 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基因总表 | 第67-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