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1 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1 高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2页 |
1.1.2 高温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 第12页 |
1.1.3 高温对植物生殖生长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 植物耐热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3-16页 |
1.2.1 细胞微观结构与耐热性 | 第13页 |
1.2.2 蒸腾作用与耐热性 | 第13页 |
1.2.3 细胞膜系统与耐热性 | 第13-14页 |
1.2.3.1 细胞膜透性与耐热性 | 第13页 |
1.2.3.2 电解质渗透率与耐热性 | 第13页 |
1.2.3.3 丙二醛与耐热性 | 第13-14页 |
1.2.4 渗透调节物质与耐热性 | 第14页 |
1.2.4.1 可溶性蛋白与耐热性 | 第14页 |
1.2.4.2 可溶性糖与耐热性 | 第14页 |
1.2.4.3 脯氨酸与耐热性 | 第14页 |
1.2.5 光合作用与耐热性 | 第14-15页 |
1.2.5.1 光合系统与耐热性 | 第14-15页 |
1.2.5.2 叶绿素含量与耐热性 | 第15页 |
1.2.6 呼吸作用与植物耐热性 | 第15页 |
1.2.7 保护酶系统与植物耐热性 | 第15页 |
1.2.8 热激蛋白与植物的耐热性 | 第15-16页 |
1.2.9 激素与植物的耐热性 | 第16页 |
1.3 植物的耐热性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6-17页 |
1.3.1 植物耐热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 第16页 |
1.3.2 植物的耐热性分子标记的研究 | 第16页 |
1.3.3 植物耐热性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 植物耐热反应的机制 | 第17-18页 |
1.5 植物耐热性的主要鉴定方法 | 第18页 |
1.5.1 外部形态鉴定法 | 第18页 |
1.5.2 内部微观结构鉴定法 | 第18页 |
1.5.3 生理生化鉴定法 | 第18页 |
1.6 茄子耐热指标筛选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3.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1页 |
3.2.1 主要试验试剂 | 第21页 |
3.2.2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3.3.1 催芽和育苗 | 第21页 |
3.3.2 试验处理 | 第21页 |
3.3.3 主要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3.3.3.1 热害指数的测定 | 第22页 |
3.3.3.2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22页 |
3.3.3.3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3.3.3.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3.3.3.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3.3.3.6 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3.4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3.5 试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4.1 茄子苗期耐热指标的筛选 | 第24-33页 |
4.1.1 高温处理对4种茄子幼苗热害指数的影响 | 第24-25页 |
4.1.2 高温处理对4种茄子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4.1.3 高温处理对4种茄子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第26-28页 |
4.1.4 高温处理对4种茄子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4.1.5 高温处理对4种茄子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4.1.6 高温处理对4种茄子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4.1.7 6 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32-33页 |
4.2 20 份茄子种质耐热性的鉴定 | 第33-35页 |
5 讨论 | 第35-37页 |
5.1 热害指数与茄子耐热性的关系 | 第35页 |
5.2 相对电导率与茄子耐热性的关系 | 第35页 |
5.3 叶绿素相对含量与茄子耐热性的关系 | 第35页 |
5.4 丙二醛含量与茄子耐热性的关系 | 第35页 |
5.5 可溶性糖含量与茄子耐热性的关系 | 第35-36页 |
5.6 脯氨酸含量与茄子耐热性的关系 | 第36-37页 |
6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