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导论 | 第13-3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3-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第二节 关键词界定与题目解析 | 第22-34页 |
一、生活 | 第23-28页 |
二、美学 | 第28-30页 |
三、生活美学 | 第30-34页 |
第一章 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具体内涵 | 第34-68页 |
第一节 自然观——闲适格调 | 第34-44页 |
一、"田园式都市"生活 | 第35-40页 |
二、机械与美的融合 | 第40-44页 |
第二节 社会观——自由情怀 | 第44-53页 |
一、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 第44-46页 |
二、革命与自由 | 第46-49页 |
三、半在尘世半为仙 | 第49-53页 |
第三节 人生观——幽默意识 | 第53-68页 |
一、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 | 第53-59页 |
二、从梅瑞狄斯到苏东坡 | 第59-65页 |
三、悲剧人生的赞美诗 | 第65-68页 |
第二章 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性质特点 | 第68-84页 |
第一节 "近情"精神 | 第68-75页 |
一、道不远人 | 第68-72页 |
二、回向常识 | 第72-74页 |
三、人文之美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半半"思维 | 第75-84页 |
一、一团矛盾 | 第75-79页 |
二、执两用中 | 第79-81页 |
三、和谐之美 | 第81-84页 |
第三章 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形成原因 | 第84-138页 |
第一节 历史成因 | 第84-97页 |
一、时代动因 | 第84-88页 |
二、地域环境 | 第88-97页 |
第二节 西方文化渊源 | 第97-121页 |
一、基督教信仰 | 第97-109页 |
二、新人文主义 | 第109-115页 |
三、表现主义 | 第115-121页 |
第三节 东方文化渊源 | 第121-138页 |
—、儒家文化 | 第122-130页 |
二、道家文化 | 第130-138页 |
第四章 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的独特意义 | 第138-156页 |
第一节 现代士人 | 第139-146页 |
—、士大夫情调 | 第139-142页 |
二、现代知识分子意识 | 第142-145页 |
三、传统士大夫的现代转型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历史语境中的"这一个" | 第146-156页 |
—、生活美学与人生艺术化 | 第146-151页 |
二、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151-154页 |
三、局限与不足 | 第154-156页 |
结语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8-1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