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C颗粒湍动床气固流动混合特性模拟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1.1 催化剂再生工艺 | 第10-15页 |
1.1.1 单段再生 | 第11-12页 |
1.1.2 两段再生 | 第12-14页 |
1.1.3 快速流化床再生 | 第14-15页 |
1.2 气固湍动床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气固湍动流化床的基本结构 | 第16-17页 |
1.2.2 气固湍动流化床的工业应用 | 第17页 |
1.2.3 气固湍动流化床的实验研究 | 第17-21页 |
1.3 气固湍动流化床的模拟研究 | 第21-23页 |
1.3.1 二维湍动流化床的模拟研究 | 第21-22页 |
1.3.2 催化裂化再生器的模拟研究 | 第22-23页 |
1.4 气固两相流动的模拟方法 | 第23-25页 |
1.4.1 欧拉-欧拉双流体模拟方法 | 第24页 |
1.4.2 欧拉-拉格朗日离散元模拟方法 | 第24-25页 |
1.5 气固曳力模型 | 第25-28页 |
1.6 气固两相流动的几何模型简化 | 第28-30页 |
1.7 文献综述小结与本文研究任务 | 第30-32页 |
第2章 湍动床气固两相流动的模型研究 | 第32-60页 |
2.1 湍动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数学模型 | 第32-36页 |
2.1.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2-34页 |
2.1.2 颗粒动力学理论 | 第34-35页 |
2.1.3 壁面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2.2 模拟对象及工况 | 第36-40页 |
2.3 当量直径曳力模型 | 第40-42页 |
2.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2.5 曳力模型的修正 | 第44-48页 |
2.5.1 颗粒团聚直径 | 第44-45页 |
2.5.2 基于结构参数密相区颗粒聚团模型 | 第45-48页 |
2.6 曳力模型对A类颗粒适用性研究 | 第48-53页 |
2.6.1 工况一 | 第48页 |
2.6.2 工况二 | 第48-53页 |
2.6.3 工况三 | 第53页 |
2.7 曳力模型对B类颗粒适用性研究 | 第53-58页 |
2.7.1 模拟对象及工况 | 第54-56页 |
2.7.2 床层固含率分布 | 第56-58页 |
2.8 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气固湍动床几何简化方法的研究 | 第60-78页 |
3.1 流化床几何模型 | 第60-62页 |
3.2 模拟对象及工况 | 第62-63页 |
3.3 气固湍动床的2D与3D模拟 | 第63-68页 |
3.3.1 固含率的轴向分布 | 第63-64页 |
3.3.2 固含率的径向分布 | 第64-68页 |
3.4 气固湍动床的2.5D模拟 | 第68-76页 |
3.4.1 固含率的轴向分布 | 第68-69页 |
3.4.2 固含率的径向分布 | 第69-73页 |
3.4.3 颗粒速度的径向分布 | 第73-75页 |
3.4.4 模拟计算时间 | 第75-76页 |
3.5 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湍动床气固流动与混合特性的模拟研究 | 第78-106页 |
4.1 湍动床气固流动特性 | 第78-86页 |
4.1.1 床层固含率分布 | 第78-84页 |
4.1.2 颗粒速度分布 | 第84-86页 |
4.2 湍动床气固混合特性 | 第86-98页 |
4.2.1 雷诺应力 | 第86-90页 |
4.2.2 颗粒温度 | 第90-94页 |
4.2.3 扩散系数 | 第94-98页 |
4.3 工业再生器内流动混合特性的研究 | 第98-105页 |
4.3.1 模拟工况与条件设置 | 第98-100页 |
4.3.2 再生器气固流动特性分析 | 第100-103页 |
4.3.3 再生器气固混合特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4.4 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附录A 符号说明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