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机械及农具论文--农产品初步加工机具论文

嫩板栗脱蒲机设计与试验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4-22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课题背景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8页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主要问题第18-19页
        1.5.1 研究目标第18-19页
        1.5.2 研究内容第19页
        1.5.3 拟解决关键问题第19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页
        1.6.1 研究方法第19页
        1.6.2 技术路线第19页
    1.7 可行性分析第19-20页
    1.8 特色与创新第20-22页
2 嫩板栗物理特性及与成熟度高板栗间区别第22-28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2-24页
        2.2.1 试验样品第22页
        2.2.2 试验仪器第22-23页
        2.2.3 测试方法第23-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2.3.1 嫩板栗与成熟度高板栗重量第24页
        2.3.2 嫩板栗球的壁厚(不包括外面的蒲刺长度)第24-25页
        2.3.3 嫩板栗球和成熟度高板栗球的长径第25页
        2.3.4 嫩板栗和成熟度高板栗的短径第25-26页
        2.3.5 嫩板栗和成熟度高板栗含水率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嫩板栗脱蒲方法与试验第28-40页
    3.1 前期经验总结第28-29页
        3.1.1 宁国万山红牌板栗脱蒲机第28页
        3.1.2 沃力仕牌板栗自动脱蒲机第28-29页
        3.1.3 丹东先科DGN-630型板栗脱蒲机第29页
    3.2 嫩板栗脱蒲方法的研究第29-30页
        3.2.1 目标第29-30页
        3.2.2 脱蒲方法的比较及脱蒲方案设想第30页
    3.3 撕扯、挤压式脱蒲方法及试验第30-33页
        3.3.1 基于撕扯、挤压方法样机工作原理设想及样机制作第30-31页
        3.3.2 锯齿形刀具表面受力分析第31-32页
        3.3.3 基于撕扯、挤压方法嫩板栗脱蒲机性能试验第32-33页
    3.4 挤压、揉搓式脱蒲方法及试验第33-36页
        3.4.1 基于挤压、揉搓方法样机工作原理设想及样机制作第33-35页
        3.4.2 嫩板栗球在锥形螺槽中的速度分析第35页
        3.4.3 基于挤压、揉搓方法嫩板栗脱蒲机性能试验第35-36页
    3.5 撕扯、振动式脱蒲方案设想及试验台试制与试验第36-38页
        3.5.1 基于撕扯、振动方法样机工作原理设想第36-38页
        3.5.2 撕扯振动式嫩板栗脱蒲机试验台性能试验第38页
    3.6 本章小结第38-40页
4 嫩板栗脱蒲机的设计第40-62页
    4.1 整体结构的设计第40-41页
    4.2 传动系统的设计第41-47页
        4.2.1 电动机的选择第41-43页
        4.2.2 传动路线的选择第43-45页
        4.2.3 总体传动方案的设计第45-47页
    4.3 脱蒲部件的设计第47-54页
        4.3.1 撕扯部件整体设计第47-51页
        4.3.2 振动部件设计第51-54页
    4.4 进料斗设计第54-55页
    4.5 锥齿轮轴的设计第55-59页
    4.6 轴承的选择第59-60页
    4.7 机架的设计第60-61页
    4.8 本章小结第61-62页
5 嫩板栗脱蒲机虚拟样机设计及试验第62-83页
    5.1 撕扯、振动式虚拟样机设计第62-67页
        5.1.1 撕扯脱蒲部件强度校核第62-65页
        5.1.2 振动室的模态分析第65-67页
    5.2 撕扯、振动式嫩板栗脱蒲机样机制作以及结构特点第67页
    5.3 撕扯、振动式嫩板栗脱蒲机试验第67-82页
        5.3.1 撕扯、振动式嫩板栗脱蒲机性能实验第67-69页
        5.3.2 撕扯、振动式嫩板栗脱蒲机正交试验分析第69-82页
    5.4 本章小结第82-83页
6 总结与展望第83-85页
    6.1 总结第83页
    6.2 研究结果第83页
    6.3 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9页
个人简介第89-90页
附录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储热装置的热电机组调度模式研究
下一篇:L公司Prisma-E配电箱装配线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