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4-2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4-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4-2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7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7-29页 |
第一章 文化交往战略的相关概念探析 | 第29-37页 |
一、文化概念厘定 | 第29-31页 |
(一)文化概念的词源学考究 | 第29-30页 |
(二)文化概念的一般界定 | 第30-31页 |
(三)文化概念的生成性释义 | 第31页 |
二、交往概念解析 | 第31-34页 |
(一)交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 | 第32页 |
(二)交往形成人特有的社会关系 | 第32-33页 |
(三)交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第33页 |
(四)交往表征人的存在状态 | 第33-34页 |
三、文化交往战略构成解读 | 第34-37页 |
(一)文化交往战略目的 | 第34-35页 |
(二)文化交往战略原则 | 第35-36页 |
(三)文化交往战略措施 | 第36-37页 |
第二章 全球化与文化交往历程概说 | 第37-61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 | 第37-40页 |
(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 | 第37-38页 |
(二)全球化由资本和资本主义的推动变为现实 | 第38-39页 |
(三)全球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维进程 | 第39页 |
(四)全球化为未来共产主义准备了必要条件 | 第39-40页 |
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探究 | 第40-43页 |
(一)全球化的形成阶段 | 第40-41页 |
(二)全球化的拓展阶段 | 第41-42页 |
(三)全球化的当代发展 | 第42-43页 |
三、文化交往的历程考察 | 第43-52页 |
(一)前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交往历程 | 第43-46页 |
(二)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交往历程 | 第46-49页 |
(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交往历程 | 第49-52页 |
四、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化思想下文化交往的内在机理 | 第52-61页 |
(一)人的实践活动是文化交往发展的源泉 | 第53-54页 |
(二)资本的全球扩张推动世界性文化交往生成 | 第54-55页 |
(三)人的世界历史性生成加速文化交往进程 | 第55-56页 |
(四)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是文化交往实现的条件 | 第56-58页 |
(五)经济、政治交往的需要是文化交往发展的动力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全球化视阈下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探析 | 第61-76页 |
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剖析 | 第61-65页 |
(一)推行文化普遍主义谋求西方文化普世化 | 第61-62页 |
(二)推行文化中心主义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 | 第62-63页 |
(三)推行文化同质化妄图实现文化扩张目的 | 第63-65页 |
二、发展中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 | 第65-71页 |
(一)坚持文化相对主义固守民族文化独特性 | 第65-67页 |
(二)坚持文化保守主义倡导民族文化本土性 | 第67-69页 |
(三)坚持文化异质化意图实现文化自保目的 | 第69-71页 |
三、民族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理论遵循 | 第71-76页 |
(一)倡导“和而不同”追寻文化的和谐 | 第71-72页 |
(二)奉行文化进步主义达致文化的共生 | 第72-73页 |
(三)提倡文化整合化力图实现文化共赢 | 第73-76页 |
第四章 全球化视阈下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现实审视 | 第76-93页 |
一、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现实策略 | 第76-80页 |
(一)以普世价值为思想基础 | 第76-77页 |
(二)以征服世界为终极目标 | 第77-78页 |
(三)以文化输出为重要手段 | 第78-80页 |
二、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弊端剖析 | 第80-85页 |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盛行 | 第80-82页 |
(二)文化民族主义的迷失 | 第82-83页 |
(三)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 第83-84页 |
(四)弱势民族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 | 第84-85页 |
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交往战略的现实挑战 | 第85-93页 |
(一)“逆全球化”的挑战 | 第85-88页 |
(二)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 第88-89页 |
(三)“三大赤字”的挑战 | 第89-93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文化交往的战略抉择 | 第93-117页 |
一、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的长远目标 | 第93-97页 |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资源 | 第93-95页 |
(二)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借鉴 | 第95-96页 |
(三)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 第96-97页 |
二、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的基本原则 | 第97-103页 |
(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原则 | 第97-99页 |
(二)坚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原则 | 第99-100页 |
(三)坚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原则 | 第100-102页 |
(四)坚持“和而不同”原则 | 第102-103页 |
三、当代中国文化交往战略的实施策略 | 第103-117页 |
(一)契合时代发展的诉求 | 第103-105页 |
(二)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 第105-106页 |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第106-110页 |
(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依托 | 第110-113页 |
(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载体 | 第113-117页 |
结语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后记 | 第127-12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