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国外相关文献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相关文献 | 第12-13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可能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一) 可能创新 | 第14-15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5页 |
一、供应链金融 | 第16-21页 |
(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 第16页 |
(二)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作主体 | 第16-18页 |
(三)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 第18-21页 |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 第21-25页 |
(一) 信用风险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 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22-23页 |
(三)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含义 | 第23页 |
(四)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分析 | 第25-34页 |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特征 | 第25-26页 |
(一) 系统传递性 | 第25页 |
(二) 测量复杂性 | 第25页 |
(三) 监管难度大 | 第25-26页 |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目前存在的管理问题 | 第26-27页 |
(一) 商业银行风控意识薄弱 | 第26页 |
(二) 风控评估技术存在缺陷 | 第26页 |
(三) 内部人员素质不高 | 第26-27页 |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来源 | 第27-28页 |
(一) 交易背景虚假 | 第27页 |
(二) 委托代理冲突 | 第27页 |
(三) 供应链稳定性弱 | 第27-28页 |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识别 | 第28-31页 |
(一)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的识别 | 第28-29页 |
(二)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的识别 | 第29-30页 |
(三) 存货融资模式信用风险的识别 | 第30-31页 |
五、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评价 | 第31-34页 |
(一)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的角度 | 第32页 |
(二)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案例概况与分析 | 第34-48页 |
一、核心企业永辉超市简介与财务分析 | 第34-39页 |
(一) 永辉超市简介 | 第34页 |
(二) 永辉超市财务分析 | 第34-39页 |
二、本融资案例具体情况分析 | 第39-44页 |
(一) 供应商客群特征及其细分 | 第39-40页 |
(二) 供应商服务系统 | 第40页 |
(三) 供应商的资金需求 | 第40-42页 |
(四) 广发银行对永辉超市的上游供应商批量授信 | 第42-44页 |
三、本案例信用风险的来源、评价与控制措施 | 第44-46页 |
(一) 信用风险来源 | 第44页 |
(二) 信用风险评价分析 | 第44-45页 |
(三) 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 第45-46页 |
四、案例总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 第48-52页 |
一、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 第48-50页 |
(一) 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效率 | 第48页 |
(二) 建立中小企业的数据库系统 | 第48-49页 |
(三) 有效将信用风险进行规避和转移 | 第49-50页 |
(四) 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队伍 | 第50页 |
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 第50-52页 |
(一) 对各参与主体严格地审查和管理 | 第50-51页 |
(二) 审慎选择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 | 第51页 |
(三) 风险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一、总结 | 第52页 |
二、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