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论文主题的形成及选题意义 | 第11-15页 |
·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理论背景 | 第15-25页 |
·文献综述 | 第25-29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9-31页 |
第2章 行政监管与行政监管权概述 | 第31-63页 |
·监管与行政监管 | 第31-39页 |
·监管的语义分析 | 第31-34页 |
·行政监管的概念与特征 | 第34-39页 |
·行政监管模式的类型 | 第39-52页 |
·美英市场主导型监管模式 | 第39-42页 |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监管模式 | 第42-44页 |
·日韩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 | 第44-50页 |
·简要结论 | 第50-52页 |
·行政监管权的法律依据 | 第52-63页 |
·行政监管权必须经法律授权才能设立 | 第52-53页 |
·行政监管机构必须保持独立性 | 第53-54页 |
·行政监管机构通常被法律赋予准立法权、行政权和准司法权 | 第54-55页 |
·行政监管权力运行的法律控制 | 第55-61页 |
·简要结论 | 第61-63页 |
第3章 行政监管权正当性分析 | 第63-97页 |
·权力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 第63-66页 |
·权力的形式合法性 | 第63-64页 |
·权力的实质正当性 | 第64-66页 |
·简要小结 | 第66页 |
·公益的维护:行政监管权正当性的基础 | 第66-87页 |
·公共利益:行政监管权力正当性的基础 | 第66-69页 |
·市场失灵:行政监管权存在的前提(公共利益受损的根源) | 第69-79页 |
·行政监管权正当性的相关理论 | 第79-86页 |
·简要小结 | 第86-87页 |
·私益的追求:行政监管权正当性的挑战 | 第87-97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87-91页 |
·利益集团理论 | 第91-92页 |
·政府监管俘获理论 | 第92-96页 |
·简要小结 | 第96-97页 |
第4章 中国行政监管权的历史、问题及原因 | 第97-121页 |
·中国行政监管权的产生和发展 | 第97-102页 |
·中国行政监管权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 第97-101页 |
·简要结论 | 第101-102页 |
·中国行政监管权和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02-112页 |
·立法:行政监管权和监管机构的确立缺乏合法性基础 | 第103-106页 |
·执法:行政监管权运行过程中的异化 | 第106-110页 |
·监督:行政监管权自身所受约束不足 | 第110-112页 |
·中国行政监管权力失灵的原因分析 | 第112-121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双轨并行,行政监管权力缺乏合理定位 | 第112-116页 |
·民主与法治建设滞后导致监管权力缺乏制约 | 第116-118页 |
·中国行政监管权力和监管制度形式上的妥协与欠缺 | 第118-120页 |
·简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第5章 中国行政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完善 | 第121-147页 |
·中国行政监管权力与法治 | 第121-126页 |
·政府对市场的行政监管权力必须遵循法治原则 | 第122-123页 |
·对行政监管权的法律规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 第123-125页 |
·行政监管权力法治原则的具体实现——权力的规范与制约 | 第125-126页 |
·行政监管权的合理配置 | 第126-135页 |
·政企分开——政府与市场的外部关系 | 第127-130页 |
·权力分离——政府内部的行政分权 | 第130-135页 |
·行政监管权的有效制约 | 第135-147页 |
·信息公开:行政监管权的透明运行 | 第135-137页 |
·行政程序:行政监管的民主参与 | 第137-138页 |
·行政问责:权责一致原则的践行 | 第138-142页 |
·评估体系:行政监管的成本与收益 | 第142-144页 |
·激励监管:非强制性行政监管权力的体现 | 第144-1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47-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3-165页 |
后记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