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关联法的生态文明指标分析与评价--以凤县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生态文明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 第16-25页 |
2.1 凤县概况 | 第16-18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1.2 地貌特征 | 第17页 |
2.1.3 气候特点 | 第17页 |
2.1.4 水文水系 | 第17页 |
2.1.5 生物多样性 | 第17-18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8-19页 |
2.2.1 行政区划和人口概况 | 第18页 |
2.2.2 经济发展 | 第18-19页 |
2.3 发展资源现状 | 第19-25页 |
2.3.1 国土资源状况 | 第19-21页 |
2.3.2 水资源现状 | 第21-23页 |
2.3.3 林业资源状况 | 第23页 |
2.3.4 矿产资源状况 | 第23页 |
2.3.5 基础设施现状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灰色关联-熵权法分析生态文明指标 | 第25-49页 |
3.0 选取指标的原则 | 第25页 |
3.1 指标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3.1.1 熵权法 | 第25-26页 |
3.1.2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26页 |
3.2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分析 | 第26-35页 |
3.2.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分析 | 第26-28页 |
3.2.2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分析 | 第28-34页 |
3.2.3 补充参数 | 第34-35页 |
3.3 熵值法计算和灰色关联法计算 | 第35-38页 |
3.3.1 指标处理 | 第35-36页 |
3.3.2 熵值法计算过程 | 第36-37页 |
3.3.3 灰色关联计算 | 第37-38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38-45页 |
3.4.1 熵值法运算 | 第38-41页 |
3.4.2 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4.3 灰色关联法 | 第44-45页 |
3.5 灰色关联法结论 | 第45-49页 |
第四章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第49-61页 |
4.1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未达指标分析 | 第49-54页 |
4.1.1 耕地红线达标可行性分析 | 第49-50页 |
4.1.2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可行性分析 | 第50-51页 |
4.1.3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达标可行性分析 | 第51页 |
4.1.4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标可行性分析 | 第51-52页 |
4.1.5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标可行性分析 | 第52-53页 |
4.1.6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达标可行性分析 | 第53页 |
4.1.7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达标可行性分析 | 第53-54页 |
4.2 凤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分析 | 第54-61页 |
4.2.1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 第54-56页 |
4.2.2 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 第56-59页 |
4.2.3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 第59-6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1页 |
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