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为何,以及如何研究电信诈骗 | 第12-32页 |
第一节 引子:徐玉玉事件 | 第12-16页 |
第二节 问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23页 |
一、电信诈骗的总体态势 | 第16-19页 |
二、电信诈骗简史 | 第19-2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文献梳理 | 第23-28页 |
一、电信诈骗的专题研究 | 第23-25页 |
二、犯罪的组织结构 | 第25-26页 |
三、“郡县国家”的新挑战 | 第26-28页 |
第四节 田野调查与全文安排 | 第28-32页 |
第一章 电信诈骗的底层驱动逻辑:以基层社会治理为视角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地域化的犯罪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一个草台班子的诈骗故事 | 第33-36页 |
第三节 茶叶经济、教育与犯罪的关系建构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基层政府的困惑 | 第38-43页 |
第二章 如何“组装”电信诈骗:对犯罪组织及其形成机理的考察 | 第43-60页 |
第一节 涌现与电信诈骗 | 第43-45页 |
第二节 电信诈骗的核心:纪律型组织 | 第45-50页 |
第三节 电信诈骗的辅翼:松散型组织 | 第50-57页 |
一、通讯流的形成 | 第51-53页 |
二、资金流的形成 | 第53-57页 |
第四节 互联网对犯罪组织形态的改造 | 第57-60页 |
第三章 基层公安打击电信诈骗为何被动:从公安内部透视 | 第60-76页 |
第一节 问题视角的切换 | 第60-62页 |
第二节 电信诈骗的反侦查与犯罪的跨区域 | 第62-67页 |
一、银行卡 | 第63-64页 |
二、第三方支付工具 | 第64-65页 |
三、虚拟充值卡 | 第65-66页 |
四、水房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制约公安侦办电信诈骗的结构性因素 | 第67-73页 |
一、经费保障不足 | 第67-69页 |
二、警力资源受限 | 第69-71页 |
三、协作制度不畅 | 第71-73页 |
第四节 重重困局中的公安系统 | 第73-76页 |
第四章 电信诈骗治理中的系统协同:以警银合作为主线 | 第76-91页 |
第一节 寻找破局点:解铃还须系铃人 | 第76-78页 |
第二节 “总对总”的制度理由 | 第78-83页 |
第三节 协同的常态化经营 | 第83-88页 |
一、线上协同的侦办平台 | 第83-86页 |
二、线下互动的反诈骗中心 | 第86-88页 |
第四节 由治理电信诈骗反观国家治理能力 | 第88-91页 |
第五章 “典型案例”是如何产生的:公安的破案与“共谋” | 第91-108页 |
第一节 以攻为守:以专项行动为背景 | 第91-93页 |
第二节 受害者维权与警察破案并行 | 第93-96页 |
第三节 杀金:“投资失败”的幕后 | 第96-99页 |
第四节 “典型案例”的制造过程 | 第99-106页 |
一、县公安局的选择:挑案子 | 第100-102页 |
二、市公安局的选择:软化考核 | 第102-104页 |
三、省公安厅的选择:质量让步于数量 | 第104-106页 |
第五节 公安的适应与专项行动的扭曲 | 第106-108页 |
第六章 当刑侦体制遭遇电信诈骗:行政发包制的局限与调整 | 第108-122页 |
第一节 当刑侦体制遭遇电信诈骗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刑侦体制的制度沿革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公安的“分田到户”与行政发包制的死穴 | 第112-116页 |
第四节 例证:再看徐玉玉事件 | 第116-120页 |
第五节 作战新机制:主动上抓一级 | 第120-122页 |
研究总结: 从社会变迁反思电信诈骗及其治理 | 第122-13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再界定 | 第122-123页 |
第二节 电信诈骗与互联网生态的一体关系 | 第123-128页 |
第三节 分权的限度及其与有效治理的关系 | 第128-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
附录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