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4-26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定位:道教科仪——宗教与文学研究新视点 | 第14-17页 |
二、学术史回顾及空间拓展:道教文学史的构建与宋代文学的补充 | 第17-23页 |
(一) 学术史回顾 | 第17-21页 |
(二) 缺憾与拓展空间 | 第21-23页 |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路径 | 第23-26页 |
第一章 总论:道教科仪与宋代文学的互动方式 | 第26-46页 |
第一节 道教科仪与宋代社会 | 第26-34页 |
一、科仪体现三教融合的文化实践 | 第26-28页 |
二、科仪成为神道设教的政治手段 | 第28-31页 |
三、科仪融入日常生活与民间风俗 | 第31-34页 |
第二节 从道门应用到抒情言志:科仪文体文学化进程 | 第34-42页 |
一、道门应用:科仪文体的原生 | 第35-40页 |
二、文人书写:科仪文体的“变格” | 第40-42页 |
第三节 从宗教法器到文学意象:宋代诗歌中的科仪名物 | 第42-46页 |
一、科仪名物的文化内涵 | 第42-44页 |
二、科仪名物的文学内涵 | 第44-46页 |
第二章 北宋天书事件与真宗朝君臣创作 | 第46-88页 |
第一节 真宗的自导自演与仪式御制 | 第46-57页 |
一、神道设教的政治需求 | 第46-51页 |
二、科仪运用的御制作品 | 第51-57页 |
第二节 士大夫矛盾心态与两种书写 | 第57-81页 |
一、从道与从君的两难:天书事件中的文人抉择 | 第57-63页 |
二、文体的互渗与融合:天书事件中的群体谀颂 | 第63-74页 |
三、正道与清流的发声:天书事件中的诤谏艺术 | 第74-81页 |
第三节 天书事件中创作的典型意义 | 第81-88页 |
一、烘托祥符盛世的升平气象 | 第81-83页 |
二、展现士大夫精神复杂面貌 | 第83-86页 |
三、开启君倡臣和的谀颂模式 | 第86-88页 |
第三章 科仪影响下的士大夫境遇与祠祭书写 | 第88-128页 |
第一节 进退之间:宿斋与近臣心态呈现 | 第88-100页 |
一、致斋、宿斋的宗教渊源 | 第88-91页 |
二、宿斋、致斋与文人创作 | 第91-97页 |
三、荣宠之喜与隐逸之思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乡居禄隐:奉祠与祠官生活境况 | 第100-118页 |
一、祠禄制度的形成 | 第100-105页 |
二、祠官文学的生成 | 第105-116页 |
三、禄隐心态的展现 | 第116-118页 |
第三节 顺俗施化:祈禳与处理地方事务 | 第118-126页 |
一、祈禳的宗教内涵与政治内涵 | 第118-120页 |
二、士大夫祈禳文学——以求雨为例 | 第120-124页 |
三、忏罪与感恩:祈禳文学的创作心态 | 第124-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四章 南宋黄篆科仪的文学生成——以《夷坚志》为中心 | 第128-156页 |
第一节 召摄仪节:宗教叙事的新兴手段 | 第131-139页 |
一、宋代度亡科仪的新变:召摄仪与炼度仪 | 第131-134页 |
二、召摄情节的叙事功能:连缀与推动故事 | 第134-137页 |
三、摄召仪中的道士角色:人鬼交流的中介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游冥情节:三教融合的地府描写 | 第139-147页 |
一、惩罚罪恶:佛教形式的地府功能 | 第139-142页 |
二、官僚隐喻:道教为本的地府结构 | 第142-144页 |
三、忠孝伦理:儒家中心的地府裁决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不尊科法:渎神情节的新型变种 | 第147-154页 |
一、渎神方式的改变:从侮辱不敬到欺骗轻慢 | 第147-149页 |
二、神罚降临的延迟:从即时惩戒到夺其纪算 | 第149-151页 |
三、情节变化的根源:道教科仪世俗化与普及 | 第151-154页 |
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五章 道教科仪中赞颂文——以宋代步虚词为中心 | 第156-194页 |
第一节 步虚韵的清乐渊源与梵呗关系 | 第156-163页 |
第二节 唐宋步虚韵的词学观照 | 第163-174页 |
一、唐宋步虚韵的流衍 | 第163-166页 |
二、步虚韵的新变与声诗、曲子词 | 第166-169页 |
三、唐宋步虚词与词调 | 第169-174页 |
第三节 宋代步虚词的正变发展 | 第174-188页 |
一、步虚词正体变体的形成 | 第174-178页 |
二、宋代步虚词正体的复兴 | 第178-184页 |
三、宋代步虚词变体的繁荣 | 第184-188页 |
第四节 宋代步虚意象的文学表达 | 第188-194页 |
第六章 道教科仪中的公牍文——以宋代青词为中心 | 第194-235页 |
第一节 作为道教科仪公牍文的青词 | 第194-204页 |
一、青词的界定与宗教渊源 | 第195-197页 |
二、青词的体式与内容规定 | 第197-200页 |
三、科仪盛行下的宋代青词 | 第200-204页 |
第二节 宋代青词的文学内涵 | 第204-219页 |
一、文质之辩:青词文本的文学化 | 第204-210页 |
二、颂化与述情:青词的内容扩展 | 第210-216页 |
三、散体与诗体:青词的体式新变 | 第216-219页 |
第三节 规范性与文学性的协调:北宋欧阳修青词 | 第219-225页 |
第四节 理学渗透下的青词创作:南宋真德秀青词 | 第225-235页 |
第七章 道教科仪名物考释——以“云璈“九枝灯”“金龙玉簡”为例 | 第235-272页 |
第一节 “云激”考 | 第235-247页 |
一、宋前道经中关于云璈的记载 | 第236-238页 |
二、宋及宋以后云璈记载与实物 | 第238-242页 |
三、宋代诗歌中云璈意象的运用 | 第242-247页 |
第二节 “九枝灯”考 | 第247-259页 |
一、“九枝灯”的形制及出土发现 | 第247-249页 |
二、“九枝灯”的文化与宗教内涵 | 第249-252页 |
三、“九枝灯”意象的文学内涵 | 第252-259页 |
第三节 “金龙玉简”考 | 第259-270页 |
一、宋代投龙仪式源流考 | 第260-264页 |
二、金龙玉简的宗教文化内涵 | 第264-267页 |
三、宋代诗歌中的投龙仪式 | 第267-270页 |
小结 | 第270-272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283页 |
作者简历 | 第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