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32页 |
1.1 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 第17-20页 |
1.1.1 血管内皮的生理功能 | 第17-18页 |
1.1.2 血管内皮失调的诱因 | 第18-19页 |
1.1.2.1 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失调 | 第18页 |
1.1.2.2 代谢紊乱与血管内皮失调 | 第18-19页 |
1.1.2.3 其他风险因子与血管内皮失调 | 第19页 |
1.1.3 血管内皮失调与心血管疾病 | 第19-20页 |
1.1.3.1 血管内皮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 | 第19-20页 |
1.1.3.2 血管内皮失调与血栓 | 第20页 |
1.1.3.3 血管内皮失调与其它心血管病疾病 | 第20页 |
1.2 血管内皮氧化损伤模型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第20-21页 |
1.2.2 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 | 第21页 |
1.3 细胞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21-26页 |
1.3.1 ROS引起的内皮细胞凋亡机制 | 第21-26页 |
1.3.1.1 ROS与含半胱氨酸残基蛋白的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1.3.1.2 ROS通过调节促有丝分裂原蛋白激酶(MAPKS)的活性调控细胞的命运 | 第23-24页 |
1.3.1.3 ROS介导的以线粒体为轴的细胞凋亡 | 第24页 |
1.3.1.4 ROS扰乱细胞内能量的产生 | 第24页 |
1.3.1.5 ROS介导的线粒体相关蛋白释放导致caspase酶家族的激活 | 第24-25页 |
1.3.1.6 ROS氧化调节相关转录因子调控细胞命运 | 第25-26页 |
1.3.1.7 活性氮引起的内皮细胞凋亡机制 | 第26页 |
1.4 阿司匹林丁香酚酯抗氧化的研究 | 第26页 |
1.5 代谢组学研究 | 第26-30页 |
1.5.1 代谢组学概述 | 第26-28页 |
1.5.2 代谢组学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28页 |
1.5.3 代谢组学数据采集平台 | 第28-29页 |
1.5.3.1 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平台 | 第28页 |
1.5.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平台 | 第28-29页 |
1.5.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平台 | 第29页 |
1.5.3.4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CE-MS)平台 | 第29页 |
1.5.4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1页 |
1.7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AEE抗血管内皮氧化损伤的药效学研究 | 第32-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3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1.3 血管内皮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2.1.4 AEE体外抗细胞氧化损伤效应 | 第33-34页 |
2.1.5 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2.2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2.3.1 HUVECs细胞活力的变化 | 第34-35页 |
2.3.2 HUVECs凋亡率及细胞核的变化 | 第35页 |
2.3.3 AEE对 H_2O_2 诱导的HUVECs凋亡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4 AEE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 讨论 | 第37-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AEE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中线粒体-溶酶体轴的调节研究 | 第39-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1.3 细胞培养和处理 | 第39页 |
3.1.4 构建过表达/沉默Bcl2的HUVECs细胞 | 第39-40页 |
3.1.5 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测定 | 第40页 |
3.1.6 细胞内氧化和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40页 |
3.1.7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 第40页 |
3.1.8 溶酶体膜稳定性的测定 | 第40页 |
3.1.9 组织蛋白酶D活性测定 | 第40页 |
3.1.10 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 第40-41页 |
3.1.11 Caspase3 活性的检测 | 第41页 |
3.2 结果 | 第41-48页 |
3.2.1 AEE增强HUVECs的抗氧化能力 | 第41页 |
3.2.2 AEE改善H_2O_2 诱导的溶酶体紊乱 | 第41-43页 |
3.2.3 AEE减轻H_2O_2 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 第43-44页 |
3.2.4 AEE通过调节Bcl2 家族抑制H_2O_2 诱导的线粒体和溶酶体功能障碍 | 第44-48页 |
3.2.4.1 AEE降低H_2O_2 诱导的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的变化 | 第44页 |
3.2.4.2 抑制Bcl2 减弱AEE对 H_2O_2 诱导的线粒体和溶酶体功能失调的影响 | 第44页 |
3.2.4.3 过表达Bcl2 可减轻H_2O_2 诱导的线粒体和溶酶体功能障碍 | 第44-48页 |
3.3 讨论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AEE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中NO调节的研究 | 第50-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4.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0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4.1.3 AEE对金黄地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51页 |
4.1.4 H_2O_2对HUVECs的影响 | 第51页 |
4.1.5 细胞培养和处理 | 第51页 |
4.1.6 构建过表达/沉默Nrf2的HUVECs细胞 | 第51页 |
4.1.7 细胞内NO的测定 | 第51-52页 |
4.1.8 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测定 | 第52页 |
4.1.9 细胞内四氢生物蝶呤(BH4)的测定 | 第52页 |
4.1.10 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 第52-53页 |
4.1.11 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的测定 | 第53页 |
4.1.12 钙离子膜通道钙泵SERCA(P型 ATP酶/内质网)功能检测 | 第53页 |
4.1.13 细胞内ATP水平的检测 | 第53页 |
4.1.14 细胞凋亡的检测 | 第53-54页 |
4.2 结果 | 第54-61页 |
4.2.1 AEE增强金黄地鼠的抗氧化能力 | 第54页 |
4.2.2 AEE对 HUVECs凋亡的影响 | 第54页 |
4.2.3 H_2O_2对HUVECs内 iNOS和 eNOS活性的影响 | 第54页 |
4.2.4 AEE对 H_2O_2 介导的HUVECs内 iNOS和 eNOS活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5 AEE减轻H_2O_2 对细胞内钙稳态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6 AEE减轻H_2O_2 引起的细胞能量失衡 | 第57页 |
4.2.7 AEE对 H_2O_2 诱导HUVECs内 Nrf2 表达的影响 | 第57-61页 |
4.3 讨论 | 第61-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AEE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中黏附分子调节的研究 | 第64-6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5.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64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64页 |
5.1.3 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检测 | 第64-65页 |
5.1.4 细胞黏附性变化的检测 | 第65页 |
5.1.5 大鼠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的检测 | 第65页 |
5.1.6 大鼠主动脉内粘附分子的检测 | 第65页 |
5.1.7 数据分析 | 第65页 |
5.2 结果 | 第65-68页 |
5.2.1 AEE抑制氧化损伤的HUVECs对 THP-1 的黏附 | 第65-66页 |
5.2.2 AEE对 H_2O_2 诱导的HUVECs内黏附分子的影响 | 第66页 |
5.2.3 AEE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可溶性内黏附分子的影响 | 第66-68页 |
5.2.4 AEE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中黏附分子的影响 | 第68页 |
5.3 讨论 | 第68页 |
5.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AEE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69-8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6.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9页 |
6.1.2 实验仪器 | 第69页 |
6.1.3 细胞培养上清液的收集与处理 | 第69页 |
6.1.4 细胞的收集与处理 | 第69页 |
6.1.5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69-71页 |
6.1.5.1 数据采集 | 第69-70页 |
6.1.5.2 数据分析 | 第70页 |
6.1.5.3 差异代谢物的鉴定 | 第70-71页 |
6.2 结果 | 第71-78页 |
6.2.1 细胞培养上清液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71页 |
6.2.2 细胞代谢组学分析 | 第71-75页 |
6.2.3 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中的差异代谢物 | 第75-76页 |
6.2.4 相关代谢通路的关联分析 | 第76-78页 |
6.3 讨论 | 第78-80页 |
6.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第81-8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82页 |
7.3 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作者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