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14-15页 |
1.2.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 | 第15页 |
1.2.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 | 第15-16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 第19-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海关稽查 | 第19页 |
2.1.2 社会专业机构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2页 |
2.3 政策依据 | 第22-24页 |
第3章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现状和问题 | 第24-31页 |
3.1 南京海关简介 | 第24页 |
3.1.1 南京海关概况 | 第24页 |
3.1.2 组织架构 | 第24页 |
3.1.3 发展历程 | 第24页 |
3.2 南京海关稽查的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3.2.1 南京海关稽查初期发展状况 | 第25页 |
3.2.2 南京海关稽查近期发展状况 | 第25页 |
3.3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的现状 | 第25-28页 |
3.3.1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的现状 | 第25-26页 |
3.3.2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取得的成效 | 第26-27页 |
3.3.3 引入社会专业机构稽查实践介绍 | 第27-28页 |
3.4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的问题 | 第28-31页 |
3.4.1 操作制度有缺失 | 第28-29页 |
3.4.2 委托模式不适应市场化要求 | 第29页 |
3.4.3 工作能力与海关要求存在偏差 | 第29页 |
3.4.4 社会专业机构难以获取完整信息 | 第29-30页 |
3.4.5 部分专业机构人员素质偏低 | 第30页 |
3.4.6 引入工作存在廉政隐患 | 第30-31页 |
第4章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4.1 法律法规的滞后性 | 第31-32页 |
4.1.1 国家法律的滞后 | 第31页 |
4.1.2 海关内部法规的滞后 | 第31-32页 |
4.2 海关与社会专业机构有利益偏差 | 第32-34页 |
4.2.1 海关经费不足 | 第32-33页 |
4.2.2 社会专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 | 第33-34页 |
4.3 海关稽查需求和社会专业机构工作不统一性 | 第34-35页 |
4.3.1 稽查种类繁多 | 第34页 |
4.3.2 社会专业机构差异大 | 第34-35页 |
4.4 海关与社会专业机构信息不对称 | 第35-36页 |
4.4.1 社会专业机构获取信息不完整性 | 第35页 |
4.4.2 海关无法全程参与社会专业机构工作 | 第35-36页 |
4.5 社会专业机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 第36-37页 |
4.5.1 对海关知识掌握不足 | 第36-37页 |
4.5.2 工作方法存在差距 | 第37页 |
4.6 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的廉政风险 | 第37-39页 |
4.6.1 海关廉政风险 | 第38页 |
4.6.2 社会专业机构廉政风险 | 第38-39页 |
第5章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的改进对策 | 第39-45页 |
5.1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的对策建议 | 第39-42页 |
5.1.1 及时建立法律法规 | 第39页 |
5.1.2 制定对社会专业机构的选择方法 | 第39页 |
5.1.3 海关参与、跟踪社会专业机构工作全过程 | 第39-40页 |
5.1.4 对查发问题的社会专业机构给予适当经济激励 | 第40-41页 |
5.1.5 提高社会专业机构人员素质 | 第41页 |
5.1.6 建立联合配合机制防范腐败风险 | 第41-42页 |
5.2 南京海关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协助稽查的保障措施 | 第42-45页 |
5.2.1 建立规范行政委托模式 | 第42页 |
5.2.2 建立监督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5.2.3 采用多种选择方法 | 第43页 |
5.2.4 与行业组织构建合作管理制度 | 第43-44页 |
5.2.5 落实双向培训和指导制度化 | 第44页 |
5.2.6 加大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力度 | 第44-4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45-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