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4.1 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2 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第2章 翻转课堂的本体论阐释 | 第20-27页 |
2.1 翻转课堂的含义 | 第20-21页 |
2.2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2.2 掌握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埃里克·马祖尔同伴教学理论 | 第22-23页 |
2.3 翻转课堂的一般流程 | 第23-24页 |
2.4 翻转课堂的特点 | 第24-27页 |
2.4.1 师生角色由“教师主演”向“学生主角”转变 | 第25页 |
2.4.2 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 | 第25页 |
2.4.3 教学设计由刚性预设向自然生成翻转 | 第25-26页 |
2.4.4 教学方式寻求自主、合作、探究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教学实录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实施策略分析 | 第27-39页 |
3.1 教学视频的呈现与策略分析 | 第27-29页 |
3.2 课堂教学过程与策略分析 | 第29-35页 |
3.3 教学实录案例总评 | 第35-39页 |
3.3.1 微视频缺乏艺术性和深层性 | 第35-36页 |
3.3.2 练习设计跳跃性大,没有及时了解练习情况 | 第36-37页 |
3.3.3 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 第37页 |
3.3.4 评价观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 | 第37-38页 |
3.3.5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 第38-39页 |
第4章 小学数学施行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 | 第39-43页 |
4.1 意义分析 | 第39-41页 |
4.1.1 有利于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 第39页 |
4.1.2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责任意识 | 第39-40页 |
4.1.3 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 第40-41页 |
4.2 局限揭示 | 第41-43页 |
4.2.1 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高 | 第41页 |
4.2.2 低学龄阶段效果较差 | 第41页 |
4.2.3 对硬件设备的依赖性强 | 第41-42页 |
4.2.4 效果受制于家长的配合度 | 第42-43页 |
第5章 小学数学施行翻转课堂的具体策略探讨 | 第43-51页 |
5.1 微视频设计策略:内容呈现与艺术性兼顾 | 第43-45页 |
5.2 练习策略:增强层次性和及时反馈 | 第45-46页 |
5.3 课堂活动策略:促成合作和注重归纳整理 | 第46-48页 |
5.4 评价策略: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并重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