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教育和学生行为需求的中学校园开放空间设计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2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1.3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外中学校园建筑开放空间研究现状综述第11-13页
        1.2.2 国内中学校园建筑开放空间研究现状综述第13-16页
    1.3 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文献资料分析第16页
        1.3.2 实地考察调研第16页
        1.3.3 案例对比研究第16页
        1.3.4 综合归纳总结第16页
        1.3.5 参与实际工程第16-18页
    1.4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第18-20页
第2章 中学开放空间与教育理念和学生行为需求的关系分析第20-36页
    2.1 中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内涵和外延第20-22页
    2.2 教育理念对中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影响和关系研究第22-30页
        2.2.1 国外教育理论的变迁及其对中学校园空间发展的影响第22-25页
        2.2.2 我国教育理论沿革及其对中学校园空间发展的影响第25-28页
        2.2.3 素质教育理念下我国中学开放空间的发展思路第28-30页
    2.3 中学生的心理行为及其对校园开放空间的需求第30-34页
        2.3.1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第31页
        2.3.2 中学生的行为特点第31-32页
        2.3.3 基于中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校园开放空间需求第32-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我国中学开放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36-54页
    3.1 调研的对象第36-37页
    3.2 开放空间分析第37-45页
        3.2.1 交通空间第37-39页
        3.2.2 内厅空间第39页
        3.2.3 入口空间第39-42页
        3.2.4 广场空间第42-43页
        3.2.5 庭院空间第43-45页
    3.3 问卷调查与学生行为模式分析第45-52页
        3.3.1 介绍第45-46页
        3.3.2 具体研究的问题及结果第46-50页
        3.3.3 学生行为方式观察与分析第50-52页
    3.4 我国中学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第52-53页
        3.4.1 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第52页
        3.4.2 环境品质存在的问题第52-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策略—拓展空间层次第54-84页
    4.1 开放空间层次的影响要素第54-56页
        4.1.1 开放空间的交往层次分析第54-55页
        4.1.2 开放空间的尺度层次分析第55-56页
    4.2 开放空间层次的拓展方式第56-60页
        4.2.1 大空间内部创建小空间第56-57页
        4.2.2 空间灵活可变,拓展时间序列的层次第57-58页
        4.2.3 布置景观与设施,创造小范围领域感第58-59页
        4.2.4 创造空间的融合渗透,丰富视线的层次第59-60页
    4.3 开放空间层次的划分第60-71页
        4.3.1 五个主要层级第60-66页
        4.3.2 三个次要层级第66-71页
    4.4 开放空间的衔接方式第71-75页
        4.4.1 直接型——交通空间第71-72页
        4.4.2 过渡型——灰空间第72-75页
    4.5 开放空间的组织结构第75-79页
        4.5.1 开放空间的串联结构第75-77页
        4.5.2 开放空间的并联结构第77-79页
    4.6 细胞生长式的空间网络体系第79-82页
    4.7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创造校园开放空间——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方案设计第84-101页
    5.1 项目概况第85页
    5.2 开放空间节点设计第85-99页
        5.2.1 空间的二次划分第85-92页
        5.2.2 空间的灵活可变第92-94页
        5.2.3 景观与活动设施第94-97页
        5.2.4 空间的融合渗透第97-99页
    5.3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6章 结论第101-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层复杂网络的海运网络及其鲁棒性分析
下一篇:高层组合结构增层设计及消能减震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