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特定继受的识别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8-11页
一、我国民事诉讼中特定继受识别的现状第11-16页
    (一) 诉讼中特定继受的识别混乱第11-13页
        1.司法裁判对既有规则的挑战第11页
        2.缺少对特别类型的有效识别第11-13页
    (二) 对现有规则的反思第13-16页
        1.我国法律语境下的表达第13页
        2.比较法视野下的表达第13-14页
        3.我国现有规定的待商榷之处第14-16页
二、民事诉讼中特定继受识别的考量因素第16-21页
    (一) 诉讼中特定继受的价值追求第16-17页
        1.程序安定性第16-17页
        2.纠纷一次性解决第17页
        3.平衡转移当事人对造与受让人的利益第17页
    (二) 诉讼中特定继受的效果考量第17-21页
        1.诉讼行为与诉讼状态的续行第18-19页
        2.受让人受既判力所及第19页
        3.当事人恒定或诉讼承继原则的适用第19-21页
三、对民事诉讼中特定继受识别的类型化讨论第21-36页
    (一) 诉讼中发生的债务承担第21-22页
    (二) 转移未及时呈现于诉讼的情形第22-26页
        1.转移未当即呈现于诉讼第22-23页
        2.转移未能呈现于诉讼第23-26页
        3.特定继受识别中诉讼系属知悉的证明困难第26页
    (三) 转移与系争物权相关的物第26-32页
        1.转移诉讼标的物第26-30页
        2.转移与诉讼标的相关的物第30-32页
    (四) 诉讼中发生的部分转移第32-36页
        1.部分转移的两种典型情形第32-33页
        2.转移物权负担在特定继受的范围内第33-34页
        3.部分转移债权情形仅适用当事人恒定原则第34-36页
四、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特定继受识别规则的完善第36-42页
    (一) 对概括性表达的修正第36-37页
    (二) 对民事诉讼中特定继受具体情形的明确第37-38页
        1.对特别情形的调整第37-38页
        2.对部分转让情形的统一回应第38页
    (三) 增设相关配套制度第38-42页
        1.保障诉讼系属信息流通的相关制度第38-40页
        2.完善受让人的诉讼参加制度第40-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致谢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
下一篇:开化期西方传教士眼中的韩国女性隔离(seclusion)与家庭角色--以韩国发行的英文杂志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