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的基本内涵 | 第13-24页 |
第一节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概念与特征 | 第13-15页 |
一、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特征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与近似侵权行为之比较 | 第15-21页 |
一、与共同侵权行为的比较 | 第15-20页 |
二、与共同危险行为的比较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的分类 | 第21-23页 |
一、以加害行为结合方式为标准 | 第22页 |
二、以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为标准 | 第22-23页 |
三、以损害后果是否可分为标准 | 第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聚合因果关系型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探析 | 第24-33页 |
第一节 聚合因果关系之认定 | 第25-27页 |
一、聚合因果关系行为构成 | 第25页 |
二、比较法上之规定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聚合因果关系案型适用连带责任的正当性考察 | 第27-29页 |
一、连带责任的性质与适用基础 | 第27-28页 |
二、聚合因果关系行为责任承担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聚合因果关系在司法实务中的问题 | 第29-32页 |
一、判断各个侵权行为“足以”导致全部损害结果 | 第29-31页 |
二、连带责任承担依据:“分别足以”抑或“直接结合”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结合因果关系型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探析 | 第33-42页 |
第一节 结合因果关系之认定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结合因果关系案型责任承担模式 | 第34-36页 |
一、比较法上之规定 | 第34-35页 |
二、我国责任承担模式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按份责任的判断标准 | 第36-39页 |
一、过错程度标准 | 第36-37页 |
二、原因力标准 | 第37页 |
三、原因力与过错程度相结合标准 | 第37-39页 |
第四节 结合因果关系在司法实务中的问题 | 第39-41页 |
一、实务中责任划分适用标准问题 | 第39-40页 |
二、结合因果关系案型与共同侵权行为甄别模糊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制度之完善 | 第42-48页 |
第一节 明确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之内涵 | 第42-45页 |
一、以共同性要件区分各数人侵权行为 | 第42-44页 |
二、区分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之类型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确定连带责任最终责任份额 | 第45-47页 |
一、连带责任追偿权的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二、确定最终责任份额分担规则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