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11页 |
引言: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 第11-13页 |
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13-18页 |
一、称谓、定义和基本条件 | 第13-15页 |
(一) 附条件不起诉的称谓和定义 | 第13-14页 |
(二) 附条件不起诉的基本条件 | 第14-15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15-18页 |
(一) 附条件不起诉与其他不起诉 | 第15-16页 |
(二) 附条件不起诉与免予起诉 | 第16-17页 |
(三) 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践探索及争议 | 第18-27页 |
一、国内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践探索 | 第18-22页 |
(一) 附条件不起诉的司法实践 | 第18-20页 |
(二) 附条件不起诉的具体运作 | 第20-22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引起的争议 | 第22-27页 |
(一) 否定论者的理由 | 第23-24页 |
(二) 肯定论者的理由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及比较 | 第27-36页 |
一、域外的立法和实践 | 第27-32页 |
(一) 德国的附条件暂时不予起诉制度 | 第27-28页 |
(二) 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 | 第28-29页 |
(三) 美国的延缓起诉制度 | 第29-30页 |
(四) 英国的公共利益检验制度 | 第30-31页 |
(五) 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 | 第31-32页 |
(六) 我国澳门地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32页 |
二、各地区附条件不起诉的比较 | 第32-36页 |
(一) 罪责要求一般是轻罪 | 第33页 |
(二) 核心是附加相应的条件 | 第33页 |
(三) 充分考虑公共利益 | 第33-34页 |
(四) 操作程序比较规范 | 第34-35页 |
(五) 设置较为完善的救济制度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6-42页 |
一、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36-39页 |
(一) 有利于规范司法实践中的附条件不起诉做法 | 第36页 |
(二) 有利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 第36-37页 |
(三) 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刑罚目的 | 第37-38页 |
(四) 有利于完善公诉制度,适当扩大检察官裁量权 | 第38-39页 |
(五) 有利于涉案人员改过自新,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 第39页 |
二、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可行性 | 第39-42页 |
(一) 和谐观念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供了思想基础 | 第39-40页 |
(二) 立法规定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创造了法律基础 | 第40-41页 |
(三) 试点经验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供了实践基础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我国建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若干设想 | 第42-54页 |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制度 | 第42-44页 |
(一) 适用范围 | 第42-43页 |
(二) 适用条件 | 第43-44页 |
(三) 附加条件 | 第44页 |
二、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运作程序 | 第44-47页 |
(一) 检察机关告知附条件不起诉的权利与义务 | 第44页 |
(二) 犯罪嫌疑人申请附条件不起诉的权利 | 第44-45页 |
(三) 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协商刑事和解的方案 | 第45页 |
(四) 检察机关拟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意见 | 第45页 |
(五) 检察机关组织附条件不起诉的听证 | 第45-47页 |
(六) 检察委员会的处理决定 | 第47页 |
三、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配套制度 | 第47-54页 |
(一) 考察帮教制度 | 第47-51页 |
(二) 监督制约制度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