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兴宁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9-13页 |
1.2.1 南海形成和演化模式 | 第9页 |
1.2.2 南海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9-11页 |
1.2.3 兴宁凹陷邻区构造演化 | 第11-13页 |
1.2.4 研究区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1 层序地层格架 | 第15页 |
1.4.2 盆地结构及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1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19-21页 |
第3章 兴宁凹陷新生界层序地层格架 | 第21-33页 |
3.1 主要构造不整合面及其分布 | 第21-30页 |
3.1.1 主要构造界面特征及构造层序划分 | 第21-27页 |
3.1.2 典型界面平面展布 | 第27-30页 |
3.2 构造旋回与构造层划分 | 第30-33页 |
第4章 兴宁凹陷新生代凹陷结构及构造特征 | 第33-66页 |
4.1 凹陷类型及结构特征 | 第33-39页 |
4.2 凹陷构造特征 | 第39-56页 |
4.2.1 主要构造样式 | 第39-50页 |
4.2.2 主要断裂分段性及活动性 | 第50-52页 |
4.2.3 断裂活动期次分析 | 第52-56页 |
4.3 岩浆活动期次及特征 | 第56-66页 |
4.3.1 岩浆岩类型及其地震识别 | 第56-59页 |
4.3.2 研究区主要岩浆活动期次划分及分布 | 第59-66页 |
第5章 兴宁凹陷新生代盆地演化 | 第66-81页 |
5.1 区域基底背景 | 第66-68页 |
5.2 区域构造事件 | 第68-70页 |
5.3 各构造演化阶段区域主应力分析 | 第70-71页 |
5.4 构造演化史 | 第71-77页 |
5.5 各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格局 | 第77-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