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械手论文

仿生软体机械手的运动学建模与抓持规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课题的来源第11页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3.1 软体驱动器的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2 软体机械手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3页
第2章 仿生软体手的结构设计第23-39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软体机械手的结构设计第23-27页
        2.2.1 手指驱动结构的仿生机理第23-24页
        2.2.2 仿生软体手指的结构设计第24-26页
        2.2.3 手掌构形的仿生设计第26-27页
    2.3 软体手指的制作第27-29页
        2.3.1 材料属性第27-29页
        2.3.2 软体手指浇铸成型方法第29页
    2.4 软体手指传感器的选用第29-31页
    2.5 软体手指的静力学分析第31-37页
        2.5.1 理论假设第31-33页
        2.5.2 两腔驱动手指的力学分析第33-35页
        2.5.3 三腔驱动手指的力学分析第35-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3章 仿生软体手指的运动学建模分析第39-63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仿生软体三腔手指的运动学模型第40-55页
        3.2.1 三腔软体手指的弯曲变形分析第40-43页
        3.2.2 软体手指的变形几何分析第43-44页
        3.2.3 三腔软体手指的力学分析第44-47页
        3.2.4 三腔软体手指的工作区间第47-50页
        3.2.5 三腔软体手指的逆运动学建模第50-55页
    3.3 软体两腔驱动手指运动学模型第55-62页
        3.3.1 两腔软体手指的弯曲变形分析第55-57页
        3.3.2 两腔驱动软体手指的力学分析第57-58页
        3.3.3 两腔驱动软体手指的工作区间与位姿模型第58-61页
        3.3.4 两腔驱动手指的逆运动学建模第61-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仿生软体机械手的抓持规划第63-77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仿生软体手抓持的接触模型第63-67页
        4.2.1 抓取的接触模型第63-65页
        4.2.2 接触模型的线性化第65-67页
    4.3 仿生软体手抓持的定性分析第67-71页
        4.3.1 形封闭抓取第67-68页
        4.3.2 力封闭抓取第68-69页
        4.3.3 形封闭和力封闭的关系第69页
        4.3.4 抓取的性能指标第69-71页
    4.4 仿生软体机械手的抓持规划第71-75页
        4.4.1 初始抓取位置第72-73页
        4.4.2 抓取位置的优化选择第73-75页
        4.4.3 最优抓取点位置规划第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5章 仿生软体手的实验对比分析第77-91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实验平台第77-81页
        5.2.1 实验原理第77-78页
        5.2.2 实验系统第78-79页
        5.2.3 浇铸模具与成型方法第79-81页
    5.3 软体手指静态模型实验验证第81-84页
        5.3.1 伸长实验平台第81页
        5.3.2 实验结果分析第81-84页
    5.4气压静态控制弯曲实验第84-89页
        5.4.1 手指弯曲驱动实验第85-87页
        5.4.2 软体机械手抓持实验第87-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6.1 结论第91页
    6.2 创新点第91-92页
    6.3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致谢第97-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OS的异构多机器人协作定位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觉SLAM的AGV自主定位与导航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