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电网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发展现状 | 第13页 |
1.2.3 国内电网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输变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 | 第18-24页 |
2.1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输变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特征 | 第19页 |
2.3 输变电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具体内容 | 第19-21页 |
2.3.1 自然环境影响评价 | 第20-21页 |
2.3.2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 第21页 |
2.4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及发展方向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G市500千伏D输变电工程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33页 |
3.1 G市发展概况与电网状况分析 | 第24-26页 |
3.1.1 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3.1.2 电网状况分析 | 第25-26页 |
3.2 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 | 第26-28页 |
3.2.1 500千伏D变电站工程 | 第26-27页 |
3.2.2 500千伏D至S换流站双回线路工程(G段) | 第27页 |
3.2.3 500千伏增Ⅰ、Ⅱ回解口入D变电站线路工程 | 第27页 |
3.2.4 OPGW光纤通信工程 | 第27-28页 |
3.3 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3.1 项目实施进度分析 | 第29页 |
3.3.2 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进展分析 | 第29-30页 |
3.4 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3.4.1 前期准备拖延时间过长 | 第30-31页 |
3.4.2 发生了多次设计变更 | 第31页 |
3.4.3 原有的环境控制目标过于简单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G市500千伏D输变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 第33-51页 |
4.1 自然环境影响分析 | 第33-42页 |
4.1.1 项目自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8页 |
4.1.2 项目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及评价 | 第38-40页 |
4.1.3 项目运营期间污染防治措施及评价 | 第40-42页 |
4.2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 第42-46页 |
4.2.1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2页 |
4.2.2 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 | 第42-46页 |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6-47页 |
4.4 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49页 |
4.4.1 自然环境影响指标内涵 | 第48-49页 |
4.4.2 社会环境影响指标内涵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G市500千伏D输变电项目环境后评价分析及改进措施 | 第51-62页 |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 第51-58页 |
5.1.1 评价原理 | 第51-55页 |
5.1.2 专家实证分析 | 第55-58页 |
5.2 评价结论 | 第58-60页 |
5.2.1 自然环境后评价结论 | 第58-59页 |
5.2.2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 第59-60页 |
5.3 改进环境影响的措施 | 第60-61页 |
5.3.1 对微观层面的建议 | 第60-61页 |
5.3.2 对宏观层面的建议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件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