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2-45页 |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3页 |
1.2.1 主动大陆边缘与沉积盆地动力学 | 第24-26页 |
1.2.2 源-汇体系研究 | 第26-29页 |
1.2.3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 | 第33-38页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36页 |
1.3.2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第36页 |
1.3.3 论文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 第36-38页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38-45页 |
1.4.1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38-39页 |
1.4.2 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39-42页 |
1.4.3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42-4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5-75页 |
2.1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及邻区主要陆块与缝合带 | 第45-50页 |
2.1.1 西缅地块 | 第45-46页 |
2.1.2 拉萨地块 | 第46-47页 |
2.1.3 腾冲地块 | 第47页 |
2.1.4 中缅马苏地块 | 第47-48页 |
2.1.5 中特提斯洋缝合带 | 第48页 |
2.1.6 新特提斯洋缝合带 | 第48-50页 |
2.2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及邻区关键区域构造事件 | 第50-54页 |
2.2.1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时序、方式及效应 | 第50-51页 |
2.2.2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隆升、地壳变形与变质作用 | 第51-53页 |
2.2.3 东喜马拉雅造山带抬升与剥蚀的构造-沉积记录 | 第53-54页 |
2.3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主要构造单元及构造活动史 | 第54-58页 |
2.3.1 掸邦斜坡 | 第54-55页 |
2.3.2 实皆断裂带 | 第55-56页 |
2.3.3 缅甸中央盆地 | 第56-57页 |
2.3.4 印缅造山带 | 第57-58页 |
2.3.5 安达曼海盆地 | 第58页 |
2.4 缅甸中央盆地沉积地层学与岩石学 | 第58-75页 |
2.4.1 中生界 | 第58-61页 |
2.4.2 新生界 | 第61-69页 |
2.4.3 缅甸中央盆地地震地层 | 第69-75页 |
第三章 缅甸中央盆地潜在物源区岩石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 第75-102页 |
3.1 西缅岛弧带 | 第75-83页 |
3.1.1 西缅岛弧带空间结构 | 第75-77页 |
3.1.2 西缅岛弧带岩石学组成 | 第77-78页 |
3.1.3 西缅岛弧带全岩地球化学组成 | 第78-79页 |
3.1.4 西缅岛弧带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 | 第79页 |
3.1.5 西缅岛弧带年代学和Hf同位素 | 第79-83页 |
3.2 缅甸中部岩浆带(及抹谷变质带南段) | 第83-90页 |
3.2.1 缅甸中部岩浆带岩石学 | 第83页 |
3.2.2 缅甸中部岩浆带岩石年代学与锆石Hf同位素 | 第83-87页 |
3.2.3 缅甸中部岩浆带岩石Sr-Nd同位素 | 第87-88页 |
3.2.4 缅甸中部岩浆带抹谷变质带(南段)变质岩系列 | 第88-89页 |
3.2.5 缅甸中部岩浆带(及抹谷变质带)抬升-冷却过程 | 第89-90页 |
3.3 滇缅岩浆带(及抹谷变质带北段) | 第90-95页 |
3.3.1 滇缅岩浆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 第90-91页 |
3.3.2 滇缅岩浆带年代学与Hf同位素 | 第91-94页 |
3.3.3 滇缅岩浆带花岗岩Sr-Nd同位素组成 | 第94页 |
3.3.4 滇缅岩浆带地壳变形与抬升-冷却历史 | 第94-95页 |
3.4 波密-然乌-察隅岩浆带(拉萨地块东缘) | 第95-98页 |
3.4.1 波密-然乌-察隅岩浆带岩石学与全岩地球化学 | 第95页 |
3.4.2 波密-然乌-察隅岩浆带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 | 第95-97页 |
3.4.3 波密-然乌-察隅岩浆带岩浆岩Sr-Nd同位素 | 第97-98页 |
3.4.4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壳变形与嘉黎断裂走滑变形 | 第98页 |
3.5 冈底斯岛弧带(南拉萨地块) | 第98-102页 |
3.5.1 冈底斯岛弧岩石学与全岩地球化学组成 | 第98-99页 |
3.5.2 冈底斯岛弧岩浆岩年代学与锆石Hf同位素 | 第99-100页 |
3.5.3 冈底斯岛弧岩浆岩Sr-Nd同位素 | 第100-101页 |
3.5.4 藏南地区冈底斯岛弧带剥蚀的沉积记录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缅甸中央盆地晚白垩世-新生代物源及转换过程 | 第102-137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102-106页 |
4.1.1 中央盆地地层-物源研究的典型剖面(地区) | 第102-105页 |
4.1.2 中央盆地物源研究的样品来源与处理 | 第105-106页 |
4.2 缅甸中央盆地上白垩统-新生界物源分析 | 第106-129页 |
4.2.1 砂岩碎屑组成 | 第106-108页 |
4.2.2 全岩地球化学 | 第108-114页 |
4.2.3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组成 | 第114-122页 |
4.2.4 碎屑金红石U-Pb年代学 | 第122-124页 |
4.2.5 碎屑磷灰石U-Pb年代学 | 第124-127页 |
4.2.6 泥岩Sr-Nd同位素 | 第127-129页 |
4.3 晚白垩世-新生代缅甸中央盆地物源转换 | 第129-137页 |
4.3.1 上白垩统-始新统:西缅岛弧带剥蚀的近源堆积 | 第129-132页 |
4.3.2 渐新统-第四系:滇缅岩浆带的远源输入 | 第132-135页 |
4.3.3 古伊洛瓦底江演化及其驱动力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缅甸中央盆地物源区地壳变形与抬升-剥露过程:地球物理与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 | 第137-155页 |
5.1 西缅岛弧带多期次隆升与剥露的地震地层记录 | 第137-141页 |
5.1.1 西缅岛弧带上覆地震地层关键侵蚀界面 | 第137-140页 |
5.1.2 地震地层关键侵蚀界面的年代学属性 | 第140-141页 |
5.1.3 西缅岛弧带的隆升与剥露期次的地震资料约束 | 第141页 |
5.2 缅甸中央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 | 第141-152页 |
5.2.1 理论基础、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141-143页 |
5.2.2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解释 | 第143-148页 |
5.2.3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 | 第148-152页 |
5.3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及邻区早期地壳变形与剥蚀样式 | 第152-155页 |
5.3.1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地壳演化与岛弧带渐次剥露 | 第152-153页 |
5.3.2 印缅造山带隆升与中央盆地东西向缩短的耦合作用 | 第153-154页 |
5.3.3 东南青藏高原(滇缅岩浆带)隆升与剥蚀样式 | 第154-155页 |
第六章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源-汇体系的发育机制及指示意义 | 第155-175页 |
6.1 缅甸中央盆地横向与纵向源-汇系统的耦合特征 | 第156-160页 |
6.1.1 板块构造背景与源-汇体系发育的基本规律 | 第156-158页 |
6.1.2 缅甸中央盆地源-汇体系发育的基本特点与控制因素 | 第158-160页 |
6.2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动力学与盆地转换 | 第160-169页 |
6.2.1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动力学 | 第160-166页 |
6.2.2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多属性盆地发育及空间转换 | 第166-168页 |
6.2.3 缅甸主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油气差异成藏与勘探方向 | 第168-169页 |
6.3 古河流体系演化与东南青藏高原隆升 | 第169-175页 |
6.3.1 古河流体系演化与东南青藏高原隆升耦合的理论模型 | 第169-170页 |
6.3.2 古河流体系演化的沉积记录:红河沉积盆地 | 第170-171页 |
6.3.3 古河流体系演化的沉积记录:缅甸中央盆地(及印缅造山带) | 第171-172页 |
6.3.4 古河流体系演化的沉积记录:东喜马拉雅前陆盆地 | 第172-173页 |
6.3.5 古河流体系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指示意义 | 第173-175页 |
第七章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175-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13页 |